【周末访谈】苟文彬:讲述亲身见证的"春天 "
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 只恒文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在青年作家苟文彬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大民大国》中,黎顺泰、董家驹、李深华、梁凤仪等多位民营企业家,他们以自己“专精特新”的执著追求,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亲身见证的“春天 ”。
纪实长篇小说《大民大国》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是2017~2018年广东省佛山市文联重点文学工程扶持项目,获得2017年度广东省作家协会“改革开放40周年”定点深入生活专项扶持。
中青报 中青网:小说 与内容,与你多年在佛山工作、生活有关联吗?
苟文彬:1999年至今,我一直没有离开过佛山。当年从四川达州出发历经61个小时,火车终于在广州站长长地喘了一口气,停止了前行。我在哥哥修马路的工地待了7天,无论醒着还是睡着,脑子里都是火车轮与轨道碰撞的“哐当哐当”声响;无论是站着还是躺着,总感觉那地面或床顶的天花板在旋转。后来终于清醒了,走出工棚,看到眼前陌生的佛山,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向上的、热情的城市。一个信念同时在心中种下:我要在这里扎根。
21年的佛山生涯,让我成为一个“斜杠青年”。我先后做过鞋厂宣传干事/成型车间员工/电子厂流水线工人/助理工艺员/仓库主管/报社通讯员/报社广告业务员/报社记者/企业内刊编辑/公关部经理/总裁助理/企划总监/董事长助理/董事会秘书……随着工种和职业的变化,收获非常多。佛山让我有了生存、发展的基础。
记得老舍说过:写东西非有生活不可。我认为就是写自己经历过的、熟悉的生活。放在我身上,我是一名产业工人,这21年来亲眼见证、参与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衰败与兴盛,目睹很多民企及民营企业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奋力前行 。正是这样的经历和认识,让我逐渐融入佛山这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制造城市,成为新佛山人,我想做和能做的,就是留下一些文字。
中青报 中青网:“大国崛起、大民有为”,这样的主题创作从故事性、可读性方面并不容易把握。书中描写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佛山的几家大型制造企业,你是如何通过叙述他们的磨难与艰辛、创新和发展,来展现南粤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的,从而引发读者的心灵共鸣?
苟文彬:“佛山制造”可以说是粤港澳大湾区将生意做到全世界的一个缩影。不管是政界、经济界、商界、学界,佛山民企和民营企业家都是各界深度研究的对象,有很多津津乐道的话题。
很多人认为,佛山民营企业家的成功,靠的是“机会”和“胆大”。其实不然,我认为最核心的是“诚信”和“包容”。所谓“诚信赢天下”,放在这些企业家身上,就是“明证”;所谓“包容”,佛山民间流行一个“用人法则”,就是“1970年代用本地人,1980年代用广东人,19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用全世界的人”,这也是企业家们与时俱进的包容胸怀。
在创业初期,这些企业家们所经历的艰辛,是我们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比如在第二章《织藤妹乐昌打工,小厂名噪华尔街》中,我写到1970年13名南海“织藤妹”远赴乐昌拆桥换木,筹措厂房建设原材料 。我认为:这是南海经济建设发展史上最悲壮的一次打工,也是迄今为数不多的珠三角本土居民为偏远山区“打工”的典型案例,更何况还是一群女人,去干重体力活!也许,正是因为南海有了“十三妹”们这样敢拼敢闯敢干的人,才有了后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之壮观景象。谁也没有想到,十多二十年过去,南海这片土地上,每年吸引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而当年那群女人们,成了这些打工者们的老板或者师傅。我很少在叙事性的创作中,去掺杂一些个人主观性的评论,但这里我觉得很有必要让读者看到这个故事后,了解我浓墨重彩描绘这群娘子军的用意。
还有企业家的“专业”精神。无论是长泰集团创始人黎顺泰、家驹集团董事局主席董家驹,还是华兴玻璃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深华、昭信集团董事长梁凤仪等,他们所创办的企业,都是自己曾经熟悉的领域,他们都将自己的事业经营到了行业一流水平。这种所谓的“干一行、爱一行”,就是这些民营企业家们在“专精特新”道路上的执著追求。企业家们的这些故事,对读者也好,对初创业者也罢,都是活生生的经典案例。
中青报 中青网:对新时代企业家形象的刻画上,你是如何处理的?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