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谈《琅琊榜》|是谁杀了祁王,他又为什么必须死?
祁王:
facebook!

梁帝被幽禁了,一个早晨的功夫,他的老婆儿子联络了宗亲,串联了大臣,收买了禁军,甚至收服了他身边的太监,一齐把他架空,逼他下诏重审赤焰一案。此时的梁帝已经和李渊,隋恭帝,汉献帝一样,成为彻底的傀儡,直到死亡或被废,或退位的那一天。而且通常这一天不会很久。
祁王被平反了, 13年前赤焰军的7万冤魂也得以昭雪。可是我们仍要问一声,是谁杀死了祁王?很简单,梁帝么,忌惮祁王权势,借夏江谢玉之手除掉祁王。但是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却又不得不除掉祁王的理由,因为他是国家的定时炸弹。梁帝春秋正盛,祁王已经秉持大权,天下只知有祁王而不知有皇帝。故事发生时如果梁帝60岁,那13年前赤焰案时梁帝才47岁,考虑到祁王必须要执政多年才能誉满天下,那么梁帝让祁王监国时可能自己还不到40岁。身为皇子,具有法统的正当性;权倾朝野,拥有夺权的力量,一旦夺位,谁能制之?大梁:祁王拾取绑定!

好,你说祁王忠孝仁义,不会造反,可谁能保证在漫长的等待中不会失去耐心?宝座近在咫尺,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远隔关山尚且要倾国力一搏,何况一个亲王。当初曹操没做丞相的时候,不也只想着日后能在墓碑上刻: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么?更何况,清名遍于天下日后为祸的也多了去了,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未篡时,若论及清誉,有谁比得上当年的王莽吗?
好,你说祁王为人正直,不会在皇位面前迷失本心,可你不能控制祁王身边人的野心,万一他们把祁王推上皇位呢?赵匡胤怎么跟石守信等大将说的?朕相信你们的忠心,可万一哪天你们手下人贪慕富贵,给你来个黄袍加身,你又如何处之?是啊,当你具有夺权的可能,许多人就会把鼓动你夺权作为一项投机生意,用各种方式做从龙功臣。万一哪天你手下人把龙袍望你身上一批,私自把皇帝派来的人咔擦了,事发后你反是不反?
好,你说祁王累累节操,宁死不反青史已有明证。但必须看到当年从赤焰案发到祁王下狱,电光火石之间,祁王做决定的时间并不长。慷慨捐躯易,从容就义难,试想如果换个场景,赤焰案发后祁王得知必会牵连自己,但诏旨尚未到达,一日两日可等,一月两月也可,一年两年也可以生活在这样的恐惧中吗,纵使祁王不反,他手下就不会有人铤而走险,拼死一搏?当初石敬塘造后晋的反,不就是因为始终处在被诬以谋反的恐惧中吗?
就算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但有一件事却是肯定的,大梁帝国也被祁王牢牢绑定了,风平浪静的前提是祁王顺利继位的情况下,如果梁帝那天忽然想要立其他某位皇子为太子……杨广用铁锤杀死父亲之前难道想过这一天吗?即使祁王不愿意,那些早已跟他利益绑定的世家大族,统兵大将,内朝大臣难道会坐以待毙?叛变:祁王100%翻脸!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国历史上只要藩王有实权的朝代,发生反叛概率100%,当祁王位重天下而梁帝仍然不老时,他们的矛盾就已经注定不可调和,必须以一方退场而结束。政治权力所打造的集团不只是领袖意志的延伸,它是一个活物,有自己的扩张欲望。当李渊在立了太子,仍然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准许他建立独立军队的情况下,玄武门之变就已经开始酝酿。谁杀了祁王?当然是梁帝,但他杀自己长子的不是毒酒,而是当年放手长期让他监国的诏命。只是可惜了梅岭的七万冤魂。
有人说,梁帝杀死儿子,无论如何这是丧心病狂之举,整剧向梁帝复仇,天经地义。这件事情,我们可以找一个类比,就是慈禧杀死光绪的疑案。光绪皇帝被囚禁多年之后,不早不晚,在慈禧去世前一天去世,当时时论就认为必定是慈禧害死了光绪。而辜鸿铭则为慈禧大声辩护,他说,我求助于天下所有的母亲,没有母亲会杀死自己的孩子。辜先生学贯中西,却是谦谦君子,不晓得政治险恶。事实是光绪的确死于谋杀,后世在光绪的头发里化验出砷超标,断定是被砒霜毒死的,也算是一个迟到的注脚。
虎毒不食子,这是事实,但是权力的拥有者并不能够决定所有的事,他往往是被身边的力量绑定的。换做慈禧来说,半个世纪的执政早已在她身边形成了一套权力体系,如果光绪执政,那么她身边的所有人都会遭殃,所有的反对派都会聚集在新上台的光绪周围,对她留下的班子进行打击,这不是对与错的问题,新当权的人取代了旧的当权派,必需要证明旧的是错的才能够体现出自身执政的正当性,这一点不用说专制社会,看看今天的台湾就行了。而且杀死光绪这件事一定要慈禧下命令吗,其实他身边的人出于恐惧就会把事情做了,慈禧只需要默许就可以了。所以说,光绪与其说死于慈禧之手,不如说死于政治本身运行的规律。稳定:太子需远离中心

我知道你要说什么,对,你想说专制制度真特么黑暗是不是?其实不然,国家运行的最低要求保持稳定,所谓国泰民安,国家没有大的动荡,老百姓才有好日子过,这也是掌握权力的人和权力周边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比较好的办法是把有继承资格的人保持远离权力中心。汉代的推恩令,明朝的圈养诸王,清代的诸王非奉旨不得出京,都是对皇位潜在继承人的控制和防范。即使皇子偶尔监国,来自背后的眼睛一点不放松。明孝宗当太子的时候,永乐皇帝征讨漠北,留他监国,等皇帝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逐条批驳了他监国时做的所有决定,以此打压太子的势力,因为靠造反夺位的永乐皇帝对于皇子有根深蒂固的提防。这种制度对于生在帝王家的人固然显得残忍和憋屈,但是作为皇族,享受荣耀和承担责任是并生的,用委屈皇族的方法换取朝廷和国家的太平是值得的。别的不说,靠政变上台的靖王继承皇位之后,你认为他还会让自己的太子主持国政,还是会多加防范呢?
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是如此。在任何社会,维护社会和制度自身的稳定都是优先选择,古代雅典有一种陶片放逐制度,每年由公民大会进行投票,对那些权力最大、影响最大、有可能成为独裁者的人进行放逐。而这些人往往是最讨民众喜欢、最富有、最有号召力的人,这些兢兢业业却被放逐出雅典,亡命天涯的人和祁王是多么相像啊。不同的是祁王是被小说设定架上了少年监国的位置,而雅典的放逐确是每年都发生,你说,他们找谁说理去?赤焰:只识林帅的定时炸弹

恐怕你还要说赤焰军,七万冤魂何辜?但其实这派兵攻灭赤焰全军也是只有小说里才会发生的情形。历来官军成为某帅私兵都是国家大忌,民国史学家吕思勉甚至以此责难岳飞,说单从“岳家军”一词也可见岳飞并非多么忠纯,盖天下只有宋军和赵家军,你这“岳家军”算什么?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说,仅就宋高宗时代而言,确发生过宋军朝廷撤换将官而集体投敌的事,此即“刘苗兵变”。再看剧中赤焰军上下只知林帅,不知朝廷,林帅死后皆效命林殊,可谓受命于公朝,报恩于私室,以是林家私军无疑。这样的军队无论谁人执政,早晚是要动的,只是剧中的手法实在匪夷所思。雍正时年羹尧独掌西北,皇帝派使臣直入军中,立即夺权。因为军队虽在将军手中,但军资皆仰给于国内,面对皇帝使者,除非像安禄山久经准备立即谋反,要举兵反叛还是需要很大魄力的。故而收将帅之权,只要出手果断,拱手交权者多,举兵叛乱者少。而因为有叛乱可能而攻灭全军者,我目前只想到琅琊榜这一个孤例。
为什么作者要设定赤焰军全军被屠?说白了就是突出梁帝的残忍,用复仇的正义掩盖靖王夺宫篡位的不光彩举动罢了。因此单就古代世界而言,杀死祁王的是把他拉上了不得不死的小说设定,而不是梁帝的丧心病狂。


小编插一句:说到最后,作者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你要不死,我们的酥胸还怎么上场。。。)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