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肥城网 > 故事百科 > 儿童故事 正文

知情者曝王石与女友非商学院认识 各忙各的难得见面

作者: 时间:2022-05-19

王石(图/姜晓明)

田朴珺

王石

  轰!轰轰轰!!!

  第二次爆炸比第一次来得更强烈,王石终于确信,这不是汽车爆胎,这是恐怖袭击。

  4月15日下午,站在波士顿马拉松终点的VIP位置,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有了新身份——本台记者,他被电话连线的央视主播误报为前线记者。

  王石在微博上的直播比新华社快讯快了3分钟。他在现场看到两股反方向的人流:运动员和观众从里向外,速度慢,另外一股是救护车、消防车、警察,他们从外到里,速度很快。

  没有想象中的混乱,一切都很有逻辑,指挥的广播马上开始播报、人流密集的超市很快被要求疏散、地铁停运、道路和桥梁封锁……

  一个月后在北京,回忆起当时场景,王石说:“你能感觉到他们的逻辑是非常清晰的。我们总是讲‘众志成城’,但怎么使这个力气就没技术含量了。出现事故,即刻的怜悯心,或者临危不惧,作为人的一种本能,没什么差别,不能说人家比我们更好,差别在出事之后的组织能力。”

  哈佛游学两年后,王石更在意讨论问题的方法论。他做成了全球最大的房地产住宅企业,但是放弃了股份,甚至连管理权都交了出去。他两次登上珠峰,是第一个完成“7+2”的华人。他做公益,担任过阿拉善生态协会会长,现在是中国最具公信力和知名度的NGO壹基金的执行主席。他在哈佛研究几百年前的日本,而接下来要去剑桥探究犹太史……

  他有足够的资本去讨论一些宏大的话题,但他还是把自己定义成纯粹的企业家。

  62岁的王石身上还有肌肉,笔直而瘦削,脸就像被钢丝勒过一样,线条非常硬。他对自己的身材相当自得,没有同龄企业家常见的满月脸和啤酒肚。他穿着一套修身西装,没打领带,脸上的胡子暗示沧桑与个性,而这是刻意保持的。他有私人造型师,知道该怎么搭配服饰。

  在中国企业家群体中,王石有着独一无二的印迹。此前,他的独特表现在公司治理和另类的个人爱好上。现在,在60岁这个该什么都明白的年纪里,他突然发现自己原来是“无知者无畏”,原来“什么都不知道”。在哈佛的日子里,他开始重新学习中国传统哲学,寻找“我是谁”的答案。

  他说:“why的问题必须用how的方法。”

  老哈佛的新鲜人

  因为《邓小平时代》,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傅高义教授开始被中国人所知晓。除了中国,日本也是他的研究对象,他写过一本很有名的《日本第一》。

  一年前,王石去拜访傅高义,他的课题是研究江户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晚明)的日本。傅高义告诉王石,江户时代你说错了,不应该是Edo period,那是文学上的说法,在学术上应该是Tokugawa period。

  这让王石觉得很爽,他觉得我敢说,而听不懂不是我的问题,还有这么知名的教授心平气和交流。去哈佛游学这事,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他自嘲不是去上老年大学的。

  语言成了头号问题,王石是工农兵学员,但他一直有意训练自己,看得懂英语文章,但是“哑巴英语”。第一个学期,他选了三门讲座课程,关于企业伦理、社会伦理和宗教。一方面是他对这些课程感兴趣,另外这些课都带有PPT,听不懂但看得懂。

  他去上语言学校,和一群比自己女儿还小的年轻人一起上课,还是后进生。他扭捏,不好意思,但这种情绪很快就过去了,没人在乎一个掏钱上学的老头,读不好是自己的问题。

  语言学习给他打开了一扇窗,当发现阅读速度提高了几十倍,他开始感觉获得了重新和人交往的能力,生命重新开始。他学着去申请信用卡、坐地铁去超市买东西、自己动手做早餐。

  他说人到六十,胃口有限。吃喝玩乐已经很难成为享受,满足好奇心才是真的愉悦。他不喜欢一般老年人的那些爱好,他就是爱折腾自己。

  他把微博头像换成了接受《60分钟》采访时的截图,在那个访谈里,他全程用英语接受采访,谈中国的房地产泡沫。

  在哈佛,王石的头衔是访问学者,他研究方向是江户时代日本的国民普及教育、知识分子的西学训练以及工商界的社会地位。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12-2025 肥城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3001042号-1鲁公网安备 37098302001085号
Top
81620538
81620538
已为您复制好微信号,点击进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