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肥城网 > 故事百科 > 儿童故事 正文

"真"与"善"的再寻求:短视频的审美困境及其反思

作者: 时间:2022-05-19

在不足5年的时间里,短视频几乎风靡了全世界。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8.5亿,较2018年底增长1.26亿,占网民整体的94.1%;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较2018年底增长1.25亿,占网民整体的85.6%。作为一个新兴的自媒体传播形式,短视频发展初期相对缺乏规范,很快就涌现出大量问题。抖音短视频时长一般为15秒,而快手短视频则有7秒、17秒、57秒3种时长可供选择。短视频通常需在数十秒的时间内表达清楚一个故事及若干场景,这必然会导致它以内容简单、“吸睛”为创作宗旨。短视频平台奉行流量为王、用户至上,为了博得更大流量,其内容生产有时难免流于肤浅、娱乐化,甚至低俗粗鄙。移动短视频软件还内置了夸张的美颜变形功能,计算每个用户的喜好进行定向的内容推广。人们在迅速浏览千篇一律的短视频时获得了短暂的娱乐,却又似乎永不满足,沉浸于这种循环往复。

  数字时代审美的相对性

  良莠不齐的移动短视频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与传统的内省式、超越性的视觉审美诉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甚至对传统审美构成了一定伤害,然而这种现状却是数字时代的某种必然。影像审美的变迁,与视觉技术的发展史关系密切,而数字时代则必然会迎来一个复合型的审美时代。

  图像早期是工具性的指示符号,后成为一种再现性的严肃艺术形式,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西方的美学观念发展史中,美的价值并不指向其自身,而是指向理性或宗教信仰,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如果纯粹地看作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多余的。因为这里的要旨在于内心的信服,在于对这永恒真理的情感和思想,总之,在于信仰。”这是一种内省式、静观式的视觉审美传统。自中世纪以来,宗教画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占据审美金字塔的顶端,宗教画所寄寓的美学使命,是在艺术中表现神圣的、永恒的秩序。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 19世纪摄影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日常生活场景的写实与瞬间定格也逐渐融入了图像艺术的范畴。接下来,视觉机器的发展进入了下一个具有突破性的阶段,即电影的出现,动态画面对现实世界的仿真能力更加突出。感光元器件模拟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场景,电影的再现是一种具有现实复制性的再现。经过摄影机和录像机对我们的视觉锻炼,通过艺术来探索永恒真理的神圣理想,逐渐转变为通过艺术来定格和记录生活之美的诉求。由此可见,我们影像审美的转型,是一个为技术所训练的历史。

  技术改变了统治阶级对艺术的独占地位,重塑了知识及艺术的传播形态,使其逐渐走向大众化。移动数字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影像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数字时代的审美实则更接近一种组合式的审美体验。康德美学区分了功利性和非功利性,认为审美应当是非功利的,不指向欲望的满足和快感实现。但回望今天,沉浸交互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使观众身临其境,走入艺术作品的内部,这样的审美经验很难再按照康德美学的定义去切分其“功利性”或“非功利性”,它无疑通过调用视觉、听觉、动觉等多方位的体验,制造了感官的快适和愉悦,是“功利的”,但这并不能消解掉其作品的艺术性和批判力。不断探索并拓展着艺术新形式的数字技术,已然引发了审美领域的重大变革,“艺术须是包蕴真理之物”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

  然而,当所谓高级艺术和低级艺术、日常生活物件和艺术作品、艺术家和普通人之间的界限消失,当感官快适和无功利的审美沉思在同一个作品中融合,是否意味着再试图从影像中寻求某种具有普遍性的秩序和宁静,根本就是徒劳之举?在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看来,艺术中的真理不过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自洽发明,审美经验没有确定的意义,美只在无尽的差异之间产生;而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则指出,艺术的真理取决于具体的语境、个人的时间和经验以及历史的更迭等因素综合阐释的结果。这些观点都给出了一种相对性的结论,似乎美可以由任何人来定义,美成了一个完全相对之物。

  诚然,雅俗美丑的分野并不绝对,不同文化背景与个人境遇也决定了人们对审美的不同体验和阐释方式,但审美的相对性,并不意味着审美的消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这种文化乱象在今天的移动短视频当中尤为突出,一方面,有些作品空洞无物,矫揉造作;而还有一些作品缺乏基本的善恶是非观,甚至具有一定的社会伤害性。面对这些现状,不能用后现代文化的多元性或“存在即合理”等结论来简单囊括。移动短视频的生产泥沙俱下,在审美相对性的语境下,仍应寻求一定的确定性,即对“真”和“善”的朴素追求。

  审美之“真”的寻求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12-2025 肥城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3001042号-1鲁公网安备 37098302001085号
Top
81620538
81620538
已为您复制好微信号,点击进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