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季不投简历,这批年轻人凭什么靠拍短视频就能谋生?
原创 唐云路 人间像素
作者 | 唐云路
版式 | 沉铃
老吴没有想到,几个月前还对他冷嘲热讽的邻居,领着自家的亲戚来跟他学拍短视频了。
老吴的拍摄团队是小镇上移动的草台班子,每天都在街头拍摄自己家的搞笑“日常”,围观的邻居们被老吴剧情逗笑,但背后也暗自嘀咕:一个大学毕业生不去找份正经工作,整天在这搞三搞四,有什么用?
转变发生在今年疫情后,老吴忽然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光给家里装修房子就花了十几万,都是靠短视频赚的钱。全职做短视频的第五个月,95后搞笑博主老吴在腾讯看点上火了,粉丝近 100 万。
此后,想要来当学徒的乡邻们络绎不绝。短视频似乎是比上班更好的谋生方式,眼见为实的乡亲们这样认为,不少年轻人也这样想。新华网的一项职业意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 95 后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和网红。
年轻人看见的是镜头前的李佳琦、papi 酱们,似乎不用费太多力气就可以月入千万、身价过亿。但这些只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极少数人。
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加入,内容创作日渐成为一个新职业,除了头部的“网红”,还有更多靠内容创作谋生的普通年轻人:没背景没资源,从零开始,他们中没有一夜暴富的神话,有的只是漫长的坚持之后,靠内容创作获得了安生立命的资本。
新的求职季即将揭开序幕,4 位靠短视频谋生的年轻人,与我们分享了“以内容创作为新职业”背后 。
“除了睡觉
其他时间都扑在拍视频上”
今年四月,老吴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火了”。走在离老家几十公里之外的广安市街头,会有陌生人冲着他喊“老吴”。
“老吴很帅哇”是他在腾讯看点上的账号名。视频里他是一个花式作死的儿子,整天捉弄父母,被父母追着打。疫情期间,老吴抓住了流量高峰期,在搞笑领域突出重围。
老吴很帅哇视频
“像中了彩票一样,可能中彩票的几率还要高一些。”老吴现在仍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他见过太多人没有做起来,有的甚至亏了很多钱。
老吴也经历过好几个月的蛰伏期。去年 10 月关掉淘宝店、全职做短视频时,每天一睁眼,就是 2000 元的开销,但那时他每个月的收入只有几百块钱。资金难以为继的时候,他甚至花掉了父母一部分积蓄。
巨大的生存压力让老吴几乎把自己榨干, “除了睡觉,所有时间都扑在了短视频上。” 不知道拍什么就各种题材都试一试,最开始一天要拍 7、8 条。“如果那时候没咬牙坚持到疫情的爆发期,也就没有后来这一切了。”
腾讯看点的搞笑美食博主“De 文同学的双重人格”也有过同样艰难的开垦期。最开始的三个月,De 文自嘲自己是“三无状态”:没有播放量,没有粉丝关注,没有评论。当时他暗自奢望过,如果每部作品都能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播放量就好了。
一次,他试验了小时候的奇思妙想,把香蕉像烤串一样串起来吃,做成了视频。这段视频没有爆红,但评论区的一句评论让 De 文得到了鼓舞:“你居然做了我小时候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
De文同学的双重人格--香蕉烤串
此后,他把方向从搞笑内容聚焦到 “无厘头搞笑美食”,一路做了“火锅辣条”、“西红柿炒皮蛋”……粉丝破万,第一次播放量过百万,月入过万的目标也轻松实现。
蛰伏期有长有短,每一位视频创作者都必须自己走过。
以短视频形式讲解数学题的梦鸽老师,仍然对第一次拍视频的场景记忆犹新。
那时,她也曾不断怀疑自己:会有人看数学题的讲解嘛?要是他们嘲笑怎么办?我的相貌,我的声音,我的穿着......她不知道答案,只觉得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有粉丝的,会有喜欢自己的观众的。
梦鸽讲课视频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从内容无人问津开始一直坚持拍摄了一年。
期间,她有过一个视频涨粉十几万的兴奋期,也有过因为口误被吐槽的委屈落泪,但是,真正意识到自己走红还是在去年十月。
录完课程后,她在菜场买菜时,被一对母子认出,母亲拉着梦鸽说她儿子很爱跟她学数学,感激之情无以表达,将自己刚买的一只活公鸡塞给了梦鸽。
赚钱,
没有容易二字
知道短视频能赚钱之后,大家的“误会”也随之而来。
“一天到晚坐着不用动,玩玩电脑做几个视频钱就到手了,还是我们工资的三四倍。”大学同学经常这样调侃 CC。
2018 年大学毕业后,同学们大多在郑州做朝九晚五工作,工资五六千,而他在大三时靠在腾讯看点上的游戏自媒体账号“无脸怪说游戏”,最高一个月赚过三万,毕业后选择了全职运营这个账号。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