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肥城网 > 故事百科 > 儿童故事 正文

讲好民俗故事,让上海古镇文化更走心

作者: 时间:2022-05-19

  编者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石板小巷曲径通幽,是一幅古意盎然的风情画卷。上海古镇是上海的宝贵资源,也担当着承载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重任。

  从民俗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上海古镇的文化特色,深度挖掘上海古镇历史底蕴,传承延续历史脉络,丰富拓展文化内涵,将能更好彰显江南特色。讲好民俗故事,可以让上海古镇的风貌韵味、颜值气质更加彰显,入眼景观、走心文化相得益彰。

  民俗学的叙事理论可成为破译古镇密码的钥匙,进而挖掘古镇在树立地域形象、建构地方认同等方面的价值和功能,助力打响上海古镇的文化品牌。民俗学以研究叙事见长,民俗以叙事为存在的方式,通过叙事实现民俗文化的传播传承、建构相关族群的文化认同。“叙事”可被通俗地理解为“讲故事”,那么,上海古镇 可通过哪些渠道进行讲述呢?

  创世神话、民间故事是上海古镇文化品牌塑造的重要依托点

  上海古镇的语言叙事主要包括书面的记载和口头的讲述,可“说”、可“听”,是民俗文化最基本的叙事载体,保存着上海古镇的文化记忆,也是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在相关的历史典籍、地方志等文献中,有大量关于上海古镇的文字记录,从中可以追溯古镇的文脉,挖掘历史文化价值。

  例如青龙镇为曾经的“上海第一镇”,可谓上海历史的源头,民间有谚云:“先有青龙港,后有上海浦”。青龙镇在历史上具有军事要地、商贸重镇、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万历 《青浦县志》有载:“粤有巨镇,其名青龙。控江而淮浙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随后,由于吴淞江淤塞,海岸线东移,青龙镇逐渐为上海浦取而代之,所幸的是,在原镇址的范围内尚有青龙村、青龙塔、青龙寺等实物 “佐证”留存至今。尽管古老的青龙镇已不复存在,但它开启了上海城市文明的进程,有关青龙镇的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为我们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时代篇章,见证了上海地区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青龙镇还有着龙文化的口头讲述,是上海地区创世神话的典型代表。

  此外,被誉为 “文化长城”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也收录了流传在上海市郊古镇的“天地降生” “女娲娘娘捏泥造人” “女娲与一日三餐” “盘古和他的妻子” “人的由来”等创世神话,表明上海地区自古以来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承担者和继承者,在当代社会尤其担当着强本固元、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功能,这是上海古镇文化品牌塑造的重要依托点。

  上海古镇的民间故事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涉及历史人文、地理环境、名人轶事、革命事迹、景观风物、匠心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有很多对重构地方传统、树立地方形象有着很大影响。如孟姜女 ,顾颉刚先生就认为上海松江是其重要传播地,至今在很多上海古镇都有着活态传承,具有浓烈的江南文化色彩。华东师范大学的罗永麟先生将孟姜女故事与牛郎织女故事、白蛇传故事、梁祝故事并列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学的经典话语,足以证明孟姜女故事是上海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语言叙事,可挖掘孟姜女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基因,进行民间故事的文化创意产业实践,如旅游开发、影视片制作、社区文化建设等,为树立古镇文化品牌助力,为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再如松江小昆山镇的“云间两陆”是关于历史人物 ,极具江南文化特质,有助于上海文化根脉的研究开发;乾隆皇帝下江南的传说,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南北交流和满汉民族的交融,具有积极的文化建构价值。所以上海古镇的语言叙事是富有地方色彩的本土文化资源,保存着古镇的文化记忆,有助于“讲好古镇故事”,塑造“上海文化”品牌,提升上海的文化软实力。

  唤醒景观叙事中凝聚的文化记忆、情感认同和地域认同

  物象叙事是对传统文化的物化凝结,具有可视性、具象性的特征,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获得受众的认知和认同。上海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塔亭楼阁、瓦肆街巷等景观都属于物象叙事的范畴,或被称为景观叙事。如果说语言叙事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景观叙事则是对传统的固化,将特定的文化与特定的地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古镇的风物特产等实物形式也是物象叙事的重要载体。在上海古镇文化资源的背后,很多都附丽着优美的传说,为其增添了诗意的想象和瑰丽的色彩,更注入了文化的灵魂和活力。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12-2025 肥城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3001042号-1鲁公网安备 37098302001085号
Top
81620538
81620538
已为您复制好微信号,点击进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