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攻略,成就高质量亲密关系
作者: 时间:2022-05-15
夜里,好友一个电话将我炸醒,吐槽她被一个“极品男”甩了。
几天前,女孩在朋友圈大倒苦水,将男友贬损得一无是处,原因是男生为了打排位挂断她的电话,让她深感屈辱。
“你们见过为了游戏挂女朋友电话的人吗?一个人得多无情多自私,才会把一盘游戏看得比爱人还重啊?”女孩失望透顶,字里行间都是怨怼。
本以为一番埋怨会博得男友心疼,没想到,她连一个道歉都没等到,就被提了分手。
隔着电话,好友的怒火像机关枪一样扫射我的耳膜,我只能附和着安慰她。
深以为,就算男生不提分手,这对小情侣也走不到最后。因为女孩犯了亲密关系的大忌:不良归咎。
她拒绝将愤怒的原因限定在男生“因为打游戏挂她电话”这一偶然性事件,直接对他的人格开炮,将自己的委屈归咎于男孩的人品。
如果她对男生说:我不希望你因为打游戏挂断我的电话,我不喜欢这样。
那男生可以想出一百种改善的方法,比如每天在游戏之前主动打给她,把该聊得都聊完再开电脑;
比如固定打游戏的时间,请她在其他时间来电。如果他刚接触游戏不久,为女孩戒掉这个爱好也不无可能。
但是,她直接和男友说:你不爱我,你品质有问题。
这么大的攻击范围,男友连改都无从改起,要么赌咒发誓真的爱她,把这件事含糊过去;要么勃然大怒,让她去找一个人格完美的男友。
显然,两种反应都达不到让男友改变“打游戏时挂她电话”的目的,既没有解决问题,还暗含激发深层矛盾的风险。
在很多人眼里,亲密关系是感性而多变的私事,无法诉诸理性。
好在,以罗兰.米勒、丹尼.珀尔曼为首的心理学教授,基于充足的数据、详实的模型解码亲密关系,从心理、人性、社会多个维度,为我们提供了改善亲密关系的关键策略。
1、善用行为描述和第一人称,走出不良沟通
小时候,当我们吃完饭没去洗碗,大人往往会说“你怎么这么懒”而不是“怎么还不去洗碗”。
其实,我们只是想看完还剩十分钟的动画片,没有不洗碗的打算.
可大人总希望从“根儿”上纠正我们,担心“不按时洗碗”只是冰山一角,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贪玩懒惰,不纠正会后患无穷。
对于孩子,“表扬是货到付款,批评要提前预支”的沟通方式或许能起到督促作用;
对于成年人,这样的沟通模式就显得偏离主题、小题大做,极易造成伴侣之间的人际隔阂。
如果我们对伴侣的某些行为心怀不满,不妨采用行为描述,具体指出惹怒我们的行为,把谈话集中在可以处理的单独行为上;同时,避免用“第二人称”指责伴侣,而改用“第一人称”描述感受。
这种“行为描述”与“第一人称”组合出拳的方式,就是米勒倡导的XYZ表述法,即“你在Y情境下做X的时候,我感到Z”。
比如“亲爱的,你在约会时迟到,我感到伤心”就比“你这个人总是迟到!你是不是不在乎我!”更容易获得伴侣的歉意,让沟通更加高效。
2、避免自利式偏差,用积极目光描述伴侣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过度强调自己的付出,疏忽伴侣的努力,将感情中的进展、成果都归功于自己,将过错、失败都推给伴侣,时刻保留伴侣怠慢自己而非善待自己的回忆,就会表现出“自利式偏差”。
根据米勒的研究,幸福的情侣会以大度的目光评价彼此,对于伴侣的积极行为给予内部的(品质、人格层面上)、稳定、普遍的归因,对于彼此的过失则给予外部(环境、情境层面的)归因,认为伴侣的过错是偶然的、特殊的、局部的。
“自利式偏差”的情侣则无法忍受伴侣的缺陷,容易对相处中的不顺利产生过激反应,因而互相苛责,纠纷不断。
当然,用积极目光评价伴侣,并不代表对伴侣的缺憾视而不见,只是认为他们的缺点不如他们的特质、优势有影响力。
如果伴侣经常从我们这里得到积极评价,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水平会更高,致力于维护亲密关系的动机会更强,也就更乐意改变自己的缺点,以提升亲密关系的质量。
3、亲密关系不是情绪化的避风港
和伴侣吵架时,你的大脑盘旋着怎样的念头呢?
是类似“她凭什么这么说我,她以为她是谁”的愤怒?
还是“我事事为他着想,他却忘恩负义”的委屈?
如果我们被老师、老板数落时可以冷静思考如何改善,与伴侣争吵时,也应该这样想:
挚爱我的人对我持反对意见,具体的原因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根据奖赏模型,亲密关系的奖赏行为(表达热情、合作、善意的交流)应该五倍于惩罚行为(愤怒、批评、防卫的争吵),才能带给双方幸福感。
如果我们对外人谨小慎微,却在伴侣面前放弃情绪,增加惩罚行为的比重,就会给亲密关系带来灾难。
米勒建议,情侣之间应该定期谈心,清晰表达心中的不满,避免情绪积压成为亲密关系的定时炸弹。
平时,为对方做一点小牺牲,比如陪对方去一家自己无感但对方喜欢的馆子吃饭,陪对方去看一场欣赏不来的,也会增加奖赏行为的比重,让亲密关系更加稳定。
4、走出宿命信念,用成长信念看待每一段感情
从小到大,我们都听过缘分的故事。薛姨妈对宝钗黛玉说:“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
西方也有丘比特射出金箭就能让人陷入热恋,即便双方是仇能修成正果的传说。
但是,如果我们相信世间存在天缘注定的伴侣,只要与之相遇,美满的恋爱、幸福的婚姻会接踵而来,就陷入了“宿命信念”的误区。
宿命信念者认为,情侣要么天生一对,注定幸福;要么冤家路窄,注定悲惨。
这种心态,让他们对伴侣的缺陷充满敌意,无法忍受感情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与之相对的,是“成长信念”,即幸福不是遇到真命天子的水到渠成,而是双方共同努力和付出的结果。
他们相信困难可以被化解,伤害可以被修复,愿意以持续的努力促成亲密关系的良性发展。
按照关系紊乱模型,当恋爱从约会转入更严肃的投入时期,亲密关系会经历紊乱和瓶颈,熬过这段“重新评价”期的伴侣对彼此的满意度会重新增长,亲密程度更高。
在紊乱期,秉持“成长信念”的伴侣有更大几率找到新的相处方式,以适应伴侣带来的生活变化,重新认可彼此的伴侣身份。
虽然为一段感情思考、付出是累人的事,却能让我们把握亲密关系的主动权。
若一味依赖伴侣,期待对方的付出,而伴侣对我们没有近似的依赖程度,对方尽可以不痛不痒地离开。
如果伴侣也依赖我们,亲密关系的质量与他们利益攸关,他们会时刻在意我们的感受。
张小娴说:“彼此相爱,你的幸福便是我的幸福。”
要做到这一点,情侣双方必须对亲密关系怀有矢志不渝的责任感,在沟通、付出与思索中,将个人成长持续下去,与伴侣一起迈向成熟。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