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原始的美好乐园:《庄子》中那些删除了的寓言和神话
[摘要]《庄子》中的寓言也不单纯是寓言,神话就不仅仅是神话。在庄子用神话和寓言展示其独特的话语方式中,我们可以追溯到庄子思想的源头,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当时所处时代的深刻隐忧 文/牧之 《庄子·天下》曰:“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而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道:“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对《庄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作了简明扼要的描述。 周庄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资料图) “寓言”和神话中的哲学思想 《庄子·寓言》中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可见《庄子》主要以寓言为主。那什么是“寓言”呢?所谓“寓言”就是“借外论之”。郭象注曰:“言出于己,俗多不受,故借外耳。肩吾、连叔之类,皆所借也。”也就是说,庄子不采用直接陈述的方式来表达他自己的意见,而是“外借”以寄寓己意。所谓的“外”,或出于他人之言,或者是杜撰 ,而有很大部分可能就是当时所流行的神话传说。 庄子(资料图) 通常,我们只注意到庄子运用的寓言和神话所表达的哲学思想,而不曾解释这些神话和寓言对庄子思想的影响。比如严复就认为《庄子·大宗师》中下面这段话 “确无深意”: 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 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钱穆先生也认为这里“似颇晚出”而不加以深究。尽管这些神话已经由庄子本人“祛魅”式处理和哲学式的转换,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庄子独特的表达方式中,看出《庄子》中的神话背景特色并未完全消失。庄子本人可谓是说故事的高手,他的哲学论述可以说是与故事交织而成的。 被删减的《庄子》 而我们现今看到的《庄子》版本就真的是庄子原来的版本吗?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录》里提到他当时所了解的各家《庄子》注:“郭子玄云,一曲之才,妄窜奇说,若《阏弈》、《意修》之首,《危言》、《游凫》、《子胥》之篇,凡诸巧杂,十分有三。《汉·艺文志》曰五十二篇本即司马彪、孟氏所注是也,言多诡诞,或似《山海经》,或类占梦书,故注者以意去取,其内篇众家并同。” 《庄子》(资料图) 可见,在汉代有司马彪、孟氏注五十二篇本,是《汉书•艺文志》提到的版本。但这五十二篇本因为“言多诡诞”,所以后代的注家颇不认可这个版本。因此,他们各自“以意去取”。其中还提到崔撰和向秀注解的二十七篇本,以及李颐集解的三十篇本。在各种版本当中,“内篇众家并同”,其余的“或有外而无杂”。依陆德明所说,五十二篇中的内七篇被公认为最能代表庄子的思想,所以各家注皆有此七篇。但有的篇章因为“牵之令近,或迂之令诞,或似《山海经》,或似梦书,或出《淮南》,或辨刑名,凡诸巧杂”,这提醒我们,最初的《庄子》版本中或许就有如《山海经》中类似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这是在我们今天的通行版中所看不见的。 其实,已有学者注意到并专门搜集《庄子》中所删的内容。如宋代王应麟、近代马叙伦和王叔岷等就做了相关的收集整理和考证工作。尤其是王叔岷先生的《庄子校诠》就收录了一百七十六条庄周佚文,其中有关于“占梦”、“巫医”和各种神话故事。如关于“占梦”有“尹需学御,三年而无得焉。夜梦受秋驾于师。明日往朝,师望而谓之曰:‘吾非爱道於子也,恐子不可予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关于“巫医”有“牧马小童谓黄帝曰:‘热艾宛其聚气。’雄黄亦云‘燔金热艾 ,以灸其聚氟’”。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游凫和雄黄对话的寓言故事,如下: |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