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引发我们思考
首页>>文化中国>>国学馆>>百家争鸣 字号: 视频播放位置 检察官是一种崇高而极富挑战性的职业,尤其是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检察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和法治的不断完善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与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比,我们的学习总是不够的。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我向湖南省各基层检察院检察长推荐一部国学经典———《庄子》。 千年前的伟大智者向我们讲述的一个个充满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总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启迪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试举一例,“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一个名叫“丁”的厨师为文惠君解牛。丁大厨解牛的过程和动作居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引起了文惠君赞叹:“善哉!技盖至此乎。”随后丁大厨便作了一番职业介绍,将厨师职业分为三个等级:自己的层级、良庖级、族庖级。分级的具体标准是厨师对执业工具的使用效能,即“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他自己是最高的层级,即“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同样的刀,不同的人使用,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因为族庖用刀是“折也”,良庖用刀是“割也”,而庖丁则是“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从而到达了“未尝见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程度,“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取得了解牛的规律性认识。正所谓“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同时,庖丁执刀谨慎,“每至于族,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听了这番介绍,文惠君慨叹:“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这篇文章,我少年时代是背过的,至今还能朗朗上口,但其哲学意蕴和认识论价值却是近年来才渐有感悟。每一个职业,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规律,都有起码的行为规范和基本的价值追求,要达到“依乎天理”和“因其固然”的境界,必须要有“所好者道也”的认识高度,努力去探求规律,把握职业精神。两千多年前的庖丁尚能如此,何况今日之检察官! 推荐这本书是为“如切如磋”。今有“读书偶得”一首诗附后,算是“求其友声”吧: 文苑典籍如烟海,可怜皓首不能穷。泛览也须知大略,精读还祈通一经。庖丁有德谈游刃,轮扁无言传子孙。三昧或于书外得,窗外风光日日新。 文章来源: 检察日报 [我要纠错] [] [] [] 相关新闻 -毛泽东与《庄子》 -王蒙:与老子庄子三重唱 -国学经典句句通 庄子:仁义之慝,舆马之饰 -《庄子》的语言观 -庄子故里蒙城探访庄子祠 感悟逍遥与和谐之美 网友留言 进入论坛>> |
随便看看:
- [儿童故事]没有画的画册
- [儿童故事]书法家
- [儿童故事]中国的神话小故事集有哪些
- [儿童故事]恶毒的王子
- [儿童故事]中国的神话故事推荐300字
- [儿童故事]好交易
- [儿童故事]风磨的故事
- [儿童故事]中国的神话故事读后感500
- [儿童故事]跳蚤和教授
- [儿童故事]中国的神话传说3篇介绍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