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肥城网 > 故事百科 > 儿童故事 正文

莊子寓言: 渾沌之死 的真義 與 啟示

作者: 时间:2022-05-21

一、前言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戰國宋蒙人,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的散文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學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像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哲學的最高成就。

 

 


此寓言出自《莊子·應帝王》,以短短的77字,解說一個無量深廣 “道”的境界。混沌(chaos) 是民間傳說中指盤古開天闢地之前,天地糢糊,元氣未分,渾然一體, 不可分剖的狀態。”渾沌之死” 的寓言說明天地萬物本自具足的天性,都有其存在的固有方式,盲目改造天然本性,會隱蔽天性,造成種種無明苦果。渾沌之死意味著耳目鼻口七竅的分化,這一分化意味著知識以及由之而生的造作、人為的興起。這個寓言作者強調出天道自然無為,反對把個人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的哲學觀點。

二、經文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三、依文解義
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渾沌。有一天,倏帝和忽帝在渾沌住的中央地方碰面了,渾沌非常熱情的招待他們。倏帝與忽帝為了回報渾沌的善意招待,就彼此商量說:「每個人都有七個竅 (眼二;耳二。鼻二、口一),才能看得到、聽得到,才能飲食和呼吸,渾沌大帝卻連一個竅都沒有,那我們就來幫混沌鑿七竅吧!」 於是,他們每天為渾沌開鑿一個竅,七天以後,七竅開成,但渾沌卻因此死了。[文字雖然簡單明瞭。但有言說,皆無實義。廢話一大堆,讀了之後,仍在五里霧中。]

四、真義解說
倏忽: 意即頃刻,極短的時間。倏;喻有象。忽: 喻無形。渾沌: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清濁未分,喻自然。倏忽取神速為名,渾沌以合和為貌。神速譬有為,合和譬無為。

南海代表一個光明之方 (太陽在中國南方),故以倏喻有。北海是個幽闇之域,故以忽喻無。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渾沌表非無非有。有無二心,會於非無非有之境,和二偏執之心,為一中之志,故云待之甚善。倏忽二人,由懷偏滯,未能和會,尚起學心,妄嫌渾沌之無心,而謂穿鑿之有益也。為者敗之。夫運四肢以滯境,鑿七竅以染塵,乖渾沌之至淳,順有無之取捨;有無生,中道隱,故曰渾沌死。

混沌表道體,渾然一體,不可分割,道通為一,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鑿開七竅而混沌死,意思是說,大道本來是渾然一體,無所分界的,宇宙本來是混混沌沌、無有南北的,彼此相通的。由於天地的開闢,破壞了大道的一體,從此大道的渾圓一體隱沒了。

莊子一向主張無為而治,就是一切順其自然,不要太過於干涉,讓一切事物保持它的原貌,當你去破壞了這個東西的原貌,等於是破壞了自然,自然現象一旦遭破壞就無法維持長久。人之所以有煩惱,也是因為有七竅,能聽能看吃是煩惱的來源吧,如同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外界的種種誘惑,擾亂了人心,也讓人的心變的不單純,似乎知道愈多的事,心思愈不單純,愈不單純即想的愈多,想愈多,苦惱愈多,真心本體,道,就隱沒了。

渾沌是自然而然的,並非一個謀求回報的施動行為,因而,渾沌之善,乃是自然的上德。渾沌的善意表達既意味無為,不造作,任運自然,無作而作,無公用道。這正是道之德之基本精神“讓”的展現。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5 肥城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3001042号-1鲁公网安备 37098302001085号
Top
81620538
81620538
已为您复制好微信号,点击进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