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一座从不缺"流量"的历史文化名城
本报记者桂娟、史林静 在人口过亿的河南省,总人口只有70多万的济源市无疑是一个“袖珍小城”,它是河南面积最小的市,也是唯一的省直辖县级市。 历史上的济源是个热闹的地方。少康迁原、帝杼居原,夏、商、周,这里均是京畿内地;战国至两汉时期,济源因“轵邑”富庶而闻名。 这里也是愚公的故乡、中国“四渎之一”济水的发源地。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曾在其境内的王屋山顶祭天,战胜蚩尤,统一华夏。 这里还是中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年产白银3600吨。 最近,济源因为一个“巴掌”火了,其实由古至今,这座中原小城从不缺少“流量”。 愚公精神,一个城市的魂 几千年前,一个交通不便的山村里有位叫愚公的老人,下决心将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王屋与太行移开。亲戚和朋友都说不可能,有个叫智叟的人更是对他冷嘲热讽。但他力排众议,带着子孙日复一日挖土移山。他说,山不会加大增高,人却子孙无穷,只要持之以恒,总有一天会把大山搬走。 这就是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这则故事的发源地,就是被称为愚公故里的河南济源。如今王屋与太行两座大山依然巍峨耸立,但人们同外界的互联互通业已实现。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最早是见于《列子·汤问》的一则古老寓言,讲述的是愚公锲而不舍、挖山不止 ,诠释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愚公移山在济源人骨子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它的发源地可能也不止一个地方,但老愚公就是我们济源人。”济源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马东海说。提起愚公,济源人更习惯在这个词的前边加个“老”字,透着故乡人特有的亲切。 1945年6月,抗日战争进入了夺取最后胜利的重要关头,毛泽东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党的七大闭幕词,号召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愚公移山精神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引领。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有着更多更生动的诠释。 20世纪50年代,由于饱受蟒河肆虐之苦,济源人民自备干粮,用镢头、铁锹和箩筐一点点驯服蟒河,一度成为全国和友好国家学习的榜样。 20世纪60年代,济源人民在一没专家、二没材料、三没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凭着“愚公移山”的韧劲,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人工天河”——引沁济蟒渠。为纪念那段历史,后人曾把引沁济蟒渠改为愚公渠。 进入21世纪,济源人民用8年时间,相继修建布袋沟、天坛山、大峪东山等供水工程,解决了14万山区人民的饮水难题;在多石少土的南太行山上,“扎针绣花”,石上种树,造林10多万亩,让荒山变成了林海。 从传说走进现实,愚公移山精神凝结成了济源城市精神,成为城市的奋斗底色。2017年开始,济源将每年6月11日设立为“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走进济源,愚公移山城标、愚公移山群雕和愚公路、愚公村等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印记随处可见。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愚公移山精神纪念馆等,更成为传播愚公移山精神的主阵地。 在王屋山脚下的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极目远眺,王屋、太行二山,层层叠叠,连绵不绝。大山巍巍,似在诉说当年愚公移山的动人一幕。 已故济源籍诗人王怀让,曾在他的诗作《一个今天的遥远 》中写道:“我们的感觉,感觉这个故事很真实,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视觉,视觉这个人物,很生动,你就生活在我们中间。” 一则寓言,一种精神,传承千年。愚公移山精神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了济源的城市精神。 四渎之一,一条被封“公”封“王”的河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 进济源,就是进了太行、王屋的深处。前人除了骑马或驾车,还有可能驾河而来。 河叫济水。古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尔雅·释水》中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四渎”,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四条由西向东、独流入海的河流。在古代,天子为表功德或祈福,往往会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五岳和四渎便是最主要的祭拜对象。 历史上,这条河被唐玄宗封为“清源公”,宋徽宗封其为“清源忠护王”,元仁宗封其为“清源善济王”。 可这么细的济水,怎么能与长江、黄河、淮河一起并列四渎呢。 唐太宗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他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 |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