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肥城网 > 故事百科 > 儿童故事 正文

这是一条特别的视频!2分39秒!

作者: 时间:2022-05-19

春节到来
每个人都在红红火火的气氛中庆祝
江淮晨报携艺术名家
为大家送来新春祝福
祝大家春节快乐,牛年大吉!
百炼笔化绕指柔
人画如一写本真
耄耋画家郭公达作品欣赏

向上滑动阅览
郭公达,1931年生于安徽省萧县,196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年9月任教于安徽艺术学院(现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1987年被评为教授(一级美术师)。曾任安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徽省政协书画社常务副社长、黄山书画会会长、中国画教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郭公达长期从事中国画的研究、教学和创作,尤以山水画创作见长。其作品风格浑厚洒脱、沉雄苍劲。所作小品,疏密有致,简约有神。他曾在合肥、南京、上海、厦门、深圳、北京等地举办过个展和联展。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有些还选送日本、美国、意大利、西德等国展出,博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好评,并被一些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
1986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郭公达山水画册》,1990年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郭公达画集》,1992年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了《郭公达画集》,并编入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山水部分、《中国三峡百景图》、《中国年鉴书画选》、《世界华人美术名家年鉴》等都收编了他的作品。另外,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全国政协礼堂都收藏和陈列了他的山水画。传略被编入多部名人大辞典。
徜徉山水写本真
在安徽,有这样一位老者,凭着对艺术虔诚,心无旁骛地研究山水画艺术已有半个多世纪。每当人们提起中国山水画,就会油然想起黄山画派;而提到当代黄山画派,郭公达总是绕不开的一位。多年来,郭老在中国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上不知做出了多少努力,为中国山水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并赋予了新的时代感,将中国山水画演绎到一个全新高度,获得了广泛赞誉。
对于拜访过郭老的人来说,年过九十的他始终保持着探究笔墨内涵、文化底蕴和心灵深处的兴趣、信心与笔力,这让大家感受到他的生命活力与深刻的精神意识。在这种生命活力与深刻精神不是大而无为或大而化之的,它常常是细微的精致的,而“底蕴”和“深处”的展示是和他个人的精神深度联系在一起的。
郭公达的山水画在继承与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特点,巧妙而生动地显示了笔墨之美、智慧之美与性灵之美。在他的作品中,点、线、墨色和整体形态的结合,表现出画家对文化传统的留恋与回眸。如今,耄耋之年的郭公达始终没有动摇过“本真”的创作信念。
山水要有境界,更要有觉悟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过,“一个低能的人只是抄写自然,而永远不会使之成为艺术品。”
山水画是时间打磨出的艺术。它的成功需要漫长的过程,路途遥远且无坦途。古人为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作品,但真正优秀的还是那些大师的手笔。那是才分加上意志,加上知识积累,加上人格修为,再加上苍给予的寿命,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把中国艺术哲学弄个通透明白,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产生最优秀的作品。所以,山水画艺术与其他门类的学术一样,登上峰巅的总是少而又少的人。
而郭公达的作品,以感性为情怀,以知性为学养,让“灵性”浸润着意义。即使是写生画,也显然并非单纯地摹写自然,而往往是以自己的情思去熔铸客观对象的形神,使之成为情景交融的主客观统一体,某些作品显然作了某种程度的理想化。
山水要有境界,更要有觉悟。
熟知郭公达先生者,皆会被郭老的品格、德艺及境界所折服。他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亲近自然、根植大地,秉承传统、蜕变创新,崇尚“物我两忘、天人合一”。郭公达对绘画艺术真谛的领悟,对国画精髓的理解,对水墨技巧的驾驭,非一般画者能及也。
笔情墨韵下,永远的山水之恋
郭公达在安徽几十年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他的“山林之恋”所表达的山水精神,是一种文化神韵,是文化的倒影,是多情的吟咏。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长江、淮河……安徽的徽文化和自然景色促使他走上了山水画的道路,雄奇的黄山是最经常激起他的创作灵感的题材。
一百个画家笔下有一百座黄山。郭公达笔下的黄山是他眼中的黄山,也是他心中的黄山。
在其巨幅《黄山朝晖》系列作品中,取景角度虽不尽相同,但都抓住了黄山日出时分特有的静穆氛围和奇伟雄姿,群峰耸峙,万木峥嵘,飞瀑流泉,云蒸霞蔚,在静穆中蕴涵着生机,在雄奇中显露出朝气。这既是黄山魂魄的写真,又是画家精神的投影,黄山与画家神遇而迹化,达到了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
在对山水的描绘中,郭公达传递的是一种亘古不变的文化精神,确立的是一种当今时代的艺术观,展示的是一个深厚而广阔的文化背景,进而体现了自我生命的延续及对中国艺术血脉的传承。
谷崇旺 沈运/文 庄道龙/摄

书法必须
重法度、入精微
张良勋书法作品欣赏

向上滑动阅览
张良勋,字伯耀,号若水,1941年生于安徽宿州,1961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院美术系,1965年从事新闻工作。早年版画《收麦时节》、《公社姐妹》同时参加国庆十五周年全国美展,并赴欧、亚、非多国展出、获得好评。1980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他成为首批会员。次年,安徽省书法家协会成立,他为创始人之一,被选为常务理事。1988年当选为省书协副主席。2001年,继赖少其、李百忍之后,当选为第三届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其作品曾参加第一、二届全国书法展,全国中青年书法展,赴日巡展及多种全国性的大型书展,并被多家中外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收藏,刻入多处名胜碑林。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曾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展赛评委。第八、十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书法家第四、五届理事。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安徽江淮诗书画研究院院长。
积极投身活动,勇担书法家的社会责任
作为省书法家协会前主席,多年来,张良勋一直积极投身各类社会活动,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以行动传弘扬书法艺术,让书法艺术更多地走近寻常百姓的生活。
庚子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安徽书法工作者、爱好者的心。疫情防控期,他们挥毫泼墨,创作了一批战“疫”书法作品,寄翰墨书香以鼓舞士气、温暖人心。张良勋虽然已经80岁高龄,但仍然积极行动起来,以笔为戎,挥毫泼墨,用优秀的书法作品来宣传引导、记录时代,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展现一名书法家的社会责任和艺术水平,传递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书法名家写春联,翰墨飘香春意浓。多年来,每逢春节,张良勋都积极投身各类“名家写春联”活动,到社区去,到街头巷尾,到乡下农村,为百姓献上喜闻乐见的优秀书法作品。借此表达新年祝福。“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给我们书法工作者服务社会、奉献人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几年前,张良勋接到书写“合肥城市精神”表述语活动的邀约,虽然身体不适,但毅然推迟了吊水时间准时参加活动,创作了一幅用笔苍劲、法度严谨、风格老辣的合肥城市精神表述语隶书作品,为合肥城市精神鼓与呼。
弘扬书法艺术,推动安徽书法事业发展
几年前,张良勋书法巡回展在江苏多个城市举行,引发当地社会广泛的关注,展览现场人头攒动,观展人群均表示,张良勋先生的作品书体各异,具有很强的艺术观赏性,特别是18米行书长卷《琵琶行》,堪称鸿篇巨制、撼人心魄,充分彰显了张老的笔墨功力和清雅的人文气息。
张良勋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造诣,还长期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书法艺术和推动安徽书法事业的发展。1980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在沈阳成立,张良勋等人作为安徽书法家的代表参加了大会,作品成功参选,并成为了第一批会员。回到安徽后,在张良勋等人的积极推动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于1981年成立。从此,张良勋一直在积极推动安徽书法事业发展,特别是在担任第三届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期间,张良勋带领省内书法家积极参加全国书展,并在省内举行书展,促进安徽书法家的交流。此外,省书协还多次举办了书法理论研讨会,提升安徽书法水平。
在张良勋的推动下,安徽群众的书法教育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省书协不定期举办书法学习班,免费教授书法,一批书法爱好者走上了书法艺术的道路。在此期间,热爱书法艺术的人越来越多,安徽书法队伍越来越壮大。
注重传统,强调书法必须重法度、入精微
张良勋对书法艺术有独到的见解和很深的感悟。在他看来,“书法艺术”就是用古人说的“永”字八法中的八个点、划作为符号元素进行搭配组合成极具丰富变化并作用与人的感官与心灵的表现形式。
所谓“法度”就是指中国人数千年来书写汉字,经过无数书家实践并总结出来的应当遵循的方法、法规与限度,如“万毫齐力”,“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一波三磔”和“永”字八法中的八个点、划的写法等即为“法度”。其中的“一波三磔”很有意味,即书法中写一个点,也需要在用笔上有两个来回,三个弯度,这与戏曲唱腔中的“一唱三叹”,台步中的“一步三摇”异曲同工。艺术需要曲折迭宕才富有美感。
宋米芾有诗云:“已矣此生为此困,有口能言手不随,谁云心存笔乃到,天公自是秘精微。”这是说书法中的玄妙之处都秘藏在精微的地方。古人所说“精微”、“玄微”都是一个意思。“入精微”,就是严格的进入“法度”,叫“八法具备”,也是已故著名书家葛介屏老先生经常说的“过清”。技进乎道,再进入内就是书论中常说的“堂奥”,即是书法的文化内涵,艺术气息与哲理意蕴。古人有“通玄曰神,测微曰圣”之说,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理在于此。
谷崇旺 周勇/文

徽风皖韵中陶冶水墨诗情
让真正的“徽文化”自信起来
写意画家王涛作品欣赏

向上滑动阅览
王涛,著名人物画家,当代写意人物画坛的代表之一。1943年生于安徽合肥,原名王守信,号独天斋主,寄醉园主,字问溪亭茶客。196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班。1979-1982年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院)国画人物研究生班毕业。曾出任安徽省书画院院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長,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的政府津贴。
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专业大展并获奖收藏。先后应邀赴美国、德国、新加坡、泰国、韩国、日本举办画展和讲学。作品有《最后一碗炒面》、《复苏的大地》等。
出版有《王涛人物画》、《王涛作品选集》、《王涛画集》,评论家论其作品题材广泛,意境深沉,墨彩交融,挥丽豪放,画面构成的气势和力度表达了个人情感和现代意识的吻合。被称之谓“激扬的水墨诗情”。
“象外之象”中领会自然
中国画是重气韵和意境的,其格局之高。既讲究形神兼备又追求象外之象。它要求画家不仅要掌握娴熟的造型手段和笔墨技巧,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画已尽,而意不止;笔虽停,而势无穷。在这种情与景交融中,中国画的境界也就越发的耐人玩味。
画家王涛,王涛是当代新安画派的领军人物。一向钟情于“象外之象”的神韵境界。其豁达的品性,伴随着豪迈的风格,充盈其中,不以形胜,而以气胜;不以技胜,而以格胜。他的勾线、没骨、皴擦、泼墨等技法驾轻就熟,似信手捏来,笔墨形式美和造型的抽象美相辉映,笔墨酣畅淋漓,意到笔到,笔到神到。使其作品散发着雄浑奇纵、峥嵘壮阔的气魄,富有蓬勃的时代精神和鲜明强劲的东方力度。
“写意画是高度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提倡主题性创作,人物画重新得到重视,徐悲鸿、蒋兆和等人将西方的素描引入人物画的写生和创作,使人物画造型得到了改善,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素描与笔墨语言的结合,写意人物画重新焕发出新的气象,王涛,正是现如今这个时代写意人物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对于王涛来说,一个艺术家除了要有天分外,还要是一个善于体会、善于领悟的人。这不仅需要长期实践的功力,更要依靠自身的修养。“中国画的格局如此之高,要成为好的艺术家就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感悟。”王涛口中所谓感悟,指的就是领会自然,理解传统,对现实表示关注,注意写生,加以提炼。他的画化古为今,新风扑面,匠思独运,胸襟阔大,是当今画坛能将古法与新意完美结合的代表者。
当代人要有当代人的创造
我国的书法绘画艺术,是养心陶性之学。本来,它于社会生活无参与之意,似乎有些厌世、避俗。在王涛那里,他以一个艺术家的灵性、豁达的胸襟,表现着从古至今的文化源流及其在这一历程中产生的辉煌代表人,只不过他把文化这一哲学问题艺术化了。
其实,要真正读懂一个画家的艺术是很难的事。犹如你难以完全走进另一个人的生活和心境,意与境是通过画家的美学和人格修养得以理想化的营构和升华。而通过艺术之纬,世人便可以更加彼此贴近并借以分享人生中值得追慕和崇仰的真、善、美的伟大境界。
王涛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以森然的表述,为名山大川立传,为林木自然注魄。他始终坚持传统为本、现代韵律,笔法纵横、妙理神化,实为“得其化者至神品”,情于山林之乐,醉于风物造化,厚重中见灵动,平淡处显奇崛。将一幅幅意筆人物画精品呈现给人们,以此使观者和收藏家得到心灵的震撼与满足。
“当代人要有当代人的创造。”在交谈中,王涛反复强调文化人要有自信,不可一再模仿古人而停滞不前。他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悟出来的造型、概念及呈现出来的文化底蕴才是最直击内心的好作品。王涛牢牢地站在东方艺术的大地上做出自己的选择,西方艺术家的某种激情唤起了长期沉睡于他心底的真实感情,溶化到他的东方式的笔墨线条之中,纵使是佛釋道人物,枯木瘦石,也依然神采灼灼、生动感人。
回归本土,新安画家需自信
自古江淮多英才。黄宾虹、潘玉良、吴作人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均出自钟灵毓秀的江淮两岸。生于安徽的王涛秉承先哲们的睿智,怀着对家乡故土的深情,艺术创作激情勃发。
众所周知,新安画派被公认为是我国文人画之正统继承者,是中国文人画中的一个主要流派。作为新安画派之一的王涛早早就展开了对明清以降诸先贤和新安画派的研究与弘扬,他的写意性创造也发生了传统意识的回归。这回归亦是觉醒。是从个性的觉醒,转而深入于民族文化之根的写意美学之觉醒。
“安徽的中青年画家们一定要有文化自信!”在王涛看来,徽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特色和江山代有人才出的技法师承,新安画派的中青年艺术家需传承高风亮节、苍逸高洁的意境,把气节视为自己的灵魂、信仰和生命,对故国和家山寄予了无限的怀念和热爱之情。
谷崇旺 沈运/文 庄道龙/摄

华夏万里千古秀
挥墨神州气象新
画家张松作品欣赏

向上滑动阅览
张松,号庐州师山堂主,生于1952年8月,芜湖人,祖籍桐城。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创会常务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届主席团副主席、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徽省中国画学会主席、安徽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安徽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张松先后在中国北京、上海、南京、合肥、芜湖、法国巴黎、芬兰赫尔辛基、韩国首尔、日本京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曾参加全国、全军美展及中外交流展并被国内外有关艺术机构、团体、博物馆、美术馆、拍卖行、画廊、企业家展示、拍卖、收藏。先后出版《张松画集》等六种画册,另外,还有数百件作品刊登于国内外的艺术报刊和杂志上。
2003年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收藏界》杂志社、全国各地收藏家协会等权威机构推选,张松入围了首届中国收藏界当代画家排行榜之新锐榜;2005年5月,被国务院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授予“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2006年3月国家人民出版社大型画册《中国当代山水画名家•张松画集》;2006年被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授予“安徽省十佳文艺工作者”和“六个一批文艺拔尖人才”;2007年11月出席中宣部、国家人事部、中国文联共同召开的“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2007年12月被全国和谐社会高峰论坛授予“2007年度全国十大和谐画家”;2008年5月被全国人大代表高峰论坛授予“全国十大最具社会责任感艺术家”;2008年8月受国际奥委会邀请作品《皖山徽水图》参加“2008北京奥林匹克美术大会”;2008年9月作品《黄岳春晖》、《清凉世界》由神州七号宇宙飞船载入太空;2008年11月由中国美协在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国当代山水画名家•张松画展》;2008年11月国家新华通讯社《参考消息》(大字版)连续发表7个版《中国当代山水画名家•张松作品选》系列专题报道;2009年6月荣获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中国公益事业人物奖”并聘选为“中国公益事业形象大使”;2009年9月创作巨幅国画《黄山朝晖》(620cm×330cm)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亲自赠送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创作巨幅国画《新安春韵》(540cm×238cm)由人民大会堂收藏,并在国庆60周年华诞之际,悬挂在大会堂二楼大厅;2009年艺术成就和工作成绩被省委宣传部列入“文艺皖军风采录”系列在全省主流媒体推出;2010年4月创作巨幅国画《新安山水图》(1500cm×500cm)布置在上海世博会安徽馆;2010年6月应邀加盟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领衔,由杨晓阳、吴山明、孔仲起、孙永、李奇茂(台湾)、白宗仁(台湾)、参加的《新富春山居图》创作团队;2010年12月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17周年前夕,应中共中央办公厅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的邀请,创作巨幅作品《黄山朝晖》布置在纪念堂的重要厅堂;2011年4月为全国人大新办公室创作《皖山徽水图》(350cm×140cm);2011年8月为中国文联新大楼创作巨幅作品《江南春韵》(900cm×180cm);2012年5月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休息室创作巨幅作品《万里长江图》(696cm×298cm);2012年4月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二楼大厅创作《新安山水图》(560cm×246cm)。
中国画不是“照相机”,而是追求自身内心世界
文如其人,画亦如其人。
人们常说,要读懂一幅画,最好是先读懂画家其人。因为画,是画家眼中的世界,是画家在丰厚的生活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富含深蕴的艺术构思,从而产生灵感,或是心灵的冲动,再现他眼中的多彩多姿的世界观。
“作为一个艺术家,你眼中的世界,你的思想,一定得是不同的。”在交谈中,张松说道,中国画不是“照相机”,而是追求自我内心世界。就好比画山水作品,同样的场景,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然而所处的时代不同,感受不同,心境亦不相同。只有把自身置身于环境中,使得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找到真正能表达自己的绘画语言。
几十年来,张松一直在中国山水画创作领域努力探索,终有收获。如果说,张松的画,是他眼中的世界,那么,读张松的画,就是读者眼中的张松。欣赏完张松的画作后,深深感到,张松的画是靠他的全部修养和人格,丰富厚实的生活底蕴及全部激情创作出来的,所以,他的画不仅特具艺术感染力,而且深含思想、精神、文化和生活的理念。
人艺和谐统一,笔墨相伴终生
“鱼儿离不开水,同样,离开艺术,我也将无法生存。”迈入高龄的张松坦言自己一天也离不开笔墨。
时光倒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长卷巨制《华夏万里边关图》腾空而出,这幅长达五年创作的作品一经问世就震惊四座,当即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该卷由180幅小画作拼合成一幅180米的通景长卷,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北部湾,中越、中印、中俄边界,黄海前哨、东海前哨、南海前哨……这是张松多年部队生活积累与沉淀之作。
作为一名军旅画家,为了创作,张松曾深入西部采风,他将江南秀水注入了西部雄浑的力量美,这也正式他画作的独特之处,这是任何人无法复制的。“部队生活是我最熟悉的,每一个生活和训练场景都刻在脑子里,所以我觉得自己应该发挥出军旅画家的优势,把它画出来。”战士们走到哪,张松的速写就画到哪。五年的时间,张松的画笔从不停歇,积累了大量的写真素材,画中囊括祖国的万里边关,它们分别独立成章而又连成一体,构思巧妙,至今仍是国内唯一表现国防题材的最长的国画巨构。
走进传统,走出创新
张松说,安徽的画家是幸运的......
“安徽有着这么多名山名水,作为皖籍画家的我,更有责任和义务把安徽宣传好。”1999年,就在南京军区政治部正准备将张松正式调入文化部工作的那年,他坚持转业回了安徽。张松用激情、思考和探索画皖山,绘皖水,用画笔表现安徽的自然美景和和谐人文。在张松的皖山秀水中,灵秀之中凭添几分苍劲,他的画能够同时植入“含蓄”与“旷达”两种风格的美,实现了刚与柔、苍与润的和谐同一。
“走进传统,走出创新。”谈及对中青年画家的期望,张松语重心长的说了这八个字。他直言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简单地说,中国画的发展应该是可以具有多种可能性的,但应该始终在传统艺术精神及笔墨品格的空间内坚守与开拓。中青年艺术家们既然选择了中国画,那就必须认真继承,在诗书画的诸多艺术领域中同时精进,并能各自成其境界,各自滋养生发。否则,绘画之路是走不稳的!
谷崇旺 沈运/文 高博/摄

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
画家张洪作品欣赏

向上滑动阅览
著名画家张洪,极具人文精神,雅士情怀,良朋气质。他敦厚周慎,温暖良善,现代语境,是个暖男。与之交往日久,宛如同胞兄弟。捧茶话谊,饮酒逸情;心系家国,掼蛋遣兴;埙箎相和,笙磬同声,戚戚俱尔。
原夫张洪,字逸之,别暑南园子,科班出身。系统之专业教育,习业之过程历练,使其造型功底扎实,传统笔墨技巧丰润。他善思善悟,天赋异禀,早慧于同龄人。观其上世纪九十年代作品,端倪已现,不拘泥于时贤,给人夙慧、妙悟、灵动的视觉感受。业内人士曰,张洪之画,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抽象之水墨实践,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绘画的语境中,窥探到他的心性、感悟;笔简意足的探索,尽显清新酣畅的韵味;画面的构成图式,乃东西方绘画的融合,形成了观念上的转化,提振主观意兴的焕然;画面的经营布阵,往往岀人意料,看似颇为荒诞,实则自有法理,使独特的水墨魅力,跃然纸上。
张洪以为,中国画之根本,在于畅神、寓意、摄情、自娱等诸功能。传统文人画,其表达目标,不拘于客观世界,不拘于真实性写照,而追索“笔外之意”,“象外之象”。古人云,重神似不求形似;白石老人云,“似与不似之间”,简练而精妙。张洪曰:画意不画形,不是忽视“形象”,而是塑造主观感受,抒发内在情感,聊寄胸中逸气,使画家之作品,超越形象,达到境界升华。
窃以为,张洪作品,理性思索,率性扩张;不屑于古旧坐标,钟情于意趣芬芳。人文世态,盘旋历史长河中;山水景观,乱云飞渡仍从容;花鸟风雅,一花一景一乾坤。秩序的落差,预设的张本,内嵌在作品的共同体中。沉默之庄严,伟大之抽象,非现实之构件,安息于作品内身,产生异化之力量。画写物外形,彰显画中态,导源植根,推而放之,可谓超以象外,得环其中。
张洪画画,人物山水花鸟,俱收囊中,有的兼而具之,尤以水墨人物,遐迩知名。其画面丰富,块面勾背搭肩,点线纠错相缠,书画共舞。主张外在内镶,内镶外延:或轰雷相碰,或低吟缠绵;或布云施雾,或铁鞭相连。墨分五色,刚柔并济;线条精准,笔法细腻;辅以泼墨泼彩,具象抽象融合,不磷不缁,高情远致。
张洪笔下,儒家文化,道家哲学,佛家理想盖揽。摒弃文人萎靡,行进奔腾裏卷。抛开外形追墨韵,寻找文化内涵,无为而天下为。表现形式,注重意趣,令人沧桑慧悟。
中国人物画,史之久远,漫长璀璨。唐人重法度,严谨精巧;宋人重结构,疏密得当;元人重性情,扩张随性。上朔至春秋,人物画者,“像人之美得其神。”张洪人物画,上追古人意趣,又主自我面目,人物睨视天下,幻化浑融,突显现代语境。余谓之“三悟道”、“五美具”,并为之大张其词,大张其鼓。
何为“三悟道”?一为师承先哲,不蹈旧迹。他主张“一点”看世界,是意境;“散点”看世界,是诗化意境。崇尚《景德传灯录》,如何“见山见水”,追索至高境界,赋予思想文化,精神内涵,画以承物,文以载道。
二为重修为,秉天赋。修为谓之天地大,心宽广,清澈朗月,发出亮光,使人昂扬;天赋来自,探索尝试,无限想象,水墨空间,纵横翱翔。修为加天赋,使其把握空间,驾驭画面,心胆无为,澧兰沅芷。
三为“文野”之分,各承其德。文明与野蛮,文雅与俚俗,皆可入画。梁启超云,文明人自由,野蛮人亦自由。伟人云,“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可承先人,乃至西人,然需加以创造。物象的节奏,内在的驱力,倦怠或狂野,悲伤及愉悦,盖赖感情反射,达到心灵状态。张洪尚德,自有原则底线,在文野之间,寻求突破与欢欣。
观夫张洪,看其表面平和,其实内心孤傲,不媚市俗,不媚市场,不逐名利,助人伦,成教化,注重艺德。
何为“五美具”?一曰思想维度之美,其乃画魂也。当代新水墨,人才荟萃,张洪乃前卫人物。他质朴内敛,谦称干技术活的,实则思想深邃,极具悲悯之心,人文情怀。他同情弱小,心怀善意,在二维空间,寂然凝虑,接古纳今,充滿联想张力,追求纯精神到达。
二曰视觉元素之美,物化到达。其画中人物,变怪奇异,面貌非同一般。新水墨,新境界,新视觉,极具震撼力,扩张力,吸引力,使观者陷入沉思,进而会心,达到视觉享受。
三曰脱俗凝练之美,能得心境。释儒道僧,人文关怀。遵循道法,不拘道法,力求骨法用笔,意趣畅达,使之翰逸神飞,超凡高雅,得其心境。
四曰形式内容之美,赏心悦目。现实的手法,夸张的墨韵,形成独特;诗书画印,交相辉映,相互包容:灵幻的《门神》,畅叙的雅士,春睡的美女,臥雪的香妃,盖布施新渴望,追寻新本源,舞动新生命。
五曰沧桑慧悟之美,启人心智。历史感,沧桑意,构成张洪绘画体系。截取抽象人物,蒙上历史年轮,触动历史接点。其水墨人物,尽显各方神圣:高僧麻衣颂佛,禅意浮生;雅士高谈阔论,瞭望世事百态;美女忧乐人生,婉转流莺;神人驰驱天地,满目寥廓江天。概言之,怀瑾握瑜之情,不同流俗之姿。
老子曰:无所用,天下为。张洪谦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书写至此,仍觉言犹未尽,诌《贺新郎.赠逸之兄》记之,曰:画帘掩情时,人却在,《无影灯下》,流水飞花。释儒道僧空满眼,布施人间烟霞。待回首,《香雪》无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动处,“壶里”人家。思古悠,怀天下。君子如玉品高雅,启灵性,苍峦叠翠,“百鸟”无瑕。艺坛云涌俊杰多,脱俗不染尘沙。观宇宙,乾端坤大。一纸清风淡泊志,潇洒行,无牵挂。朗月心,德艺佳。
路巨平/文

让画笔深深扎进生活和时代
紧扣时代脉搏
杨国新绘画作品欣赏

向上滑动阅览
杨国新,1956年8月出生于阜阳,擅长油画、中国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第六届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安徽省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作品曾入选《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纪念毛主席“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三届全国油画年展》并获铜奖、《当代中国山水、油画风景展》、《当代中国风景艺术展》(芬兰)、2002年3月在巴黎举办《杨国新油画作品展览》、2004年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2004年作品《霸王别姬》入选《首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作品多被国内美术馆、图书馆及国内外藏家所收藏。并散见于国内各专业画册、报刊。名字载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现代美术家名大辞典》等。
彰显社会担当,用作品展现时代风貌
不久前,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省文联、安徽省文史馆联合主办的“艺道回眸——杨国新绘画作品展”在合肥举行。
本次展览汇集了杨国新近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创作出的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近百幅优秀美术作品。它不仅是杨国新本人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也是全省美术界乃至文艺皖军创作风采和创作实力的展示,是推动新时代美好安徽建设的具体行动。
杨国新的艺术创作涉及两个门类,既画油画,也画中国画,而不是拘泥于一个绘画领域,可谓“双峰并峙,各具高迈”。除了绘画领域不拘门类外,杨国新的作品还紧扣时代脉搏,契合时代精神和审美,将画笔聚焦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国家建设的成果。
“一个艺术家要有社会当担,有责任有义务创作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作品。”在杨国新看来,作为一名当代画家,要敢于担当,不辱使命,切实肩负起社会责任和艺术责任,积极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围绕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努力创作更多反映历史、反映时代精神、反映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从而履行一个优秀艺术家的使命和担当。
履行社会责任,用作品致敬时代英雄
作为一名从事绘画创作的艺术家,杨国新要身体力行,在艺术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以自己的成果引领众人。作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安徽美术界的组织者,他要胸怀全局,运筹帷幄,为安徽美术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承担起安徽美术家应有的责任。
庚子岁首,瘟疫肆虐。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时刻,安徽省美术家协会没有缺位,在侧面站场上打响了抗击疫情的文艺“战疫”。发动和组织全省会员,为声援战斗在抗疫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鼓舞全民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以笔作“枪“,共同战“疫”,创作各类作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助威呐喊,鼓劲加油。
我省美术家们踊跃投身于抗击疫情的美术创作中,传播社会正能量,真情讴歌了奋战在防控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贡献,共创作出中国画、油画等各类作品上千幅,为坚决打赢防控疫情狙击战贡献着文艺力量。
在去年夏天的那场洪灾中,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也迅速行动,拿起画笔聚焦防汛抗洪一线,以美术作品凝聚和传递抗洪救灾的强大正能量,描绘出一幅幅战胜洪灾、重建家园的壮美画卷,奏响了时代主旋律。
深入基层采风,将普通群众画入作品
深入群众中去汲取创作素材,切身感受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展示脱贫攻坚的喜人成果,可以说群众生活是杨国新的创作源泉。为了创作老百姓喜闻乐见、符合这个时代人民审美的艺术作品,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杨国新每年都会挤出时间多次深入基层采风。
“作品要扎根人民,深入生活,不然一个艺术家就与时代割裂了。”为了反映洪灾过后人民群众在洪灾过后重建美好家园的热情,杨国新来到阜阳蓄洪区庄台,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新农村风光、淳朴的民风、乡村巨变激发了杨国新的创作灵感。最终,他将画笔聚焦了一名普通的保洁员,创作出了“庄台保洁员”的作品。“这名保洁员因为这份工作有了收入,家园又变得洁净美好。”杨国新通过作品,刻画出了美丽乡村的生动图景。而另一幅作品“淮河岸边的养鹅人”,则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体现得淋漓尽致。
多年来,杨国新坚持深入基层采访,总是将画笔聚焦矿工、保洁员等普通群众,创作出了一大批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的美术作品,力求表现人民生活,反映时代精神,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着艺术力量。
谷崇旺 周勇/文 李福凯/摄

彰笔墨精神
扬浩然正气
陈光林作品欣赏

向上滑动阅览
画家简介:
陈光林,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原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政协第十届委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华侨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中国华侨画院副院长,北京炎黄钟馗画院院长,北京琉璃厂画院执行院长。安徽省第四、五、六、七届文代会代表,安徽省政协书画研究院理事,安徽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宿州市博物馆理事会副理事长,皖北书画院名誉院长,宿州学院客座教授,宿州市政协书画院院长,原宿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CCTV探索发现《钟馗传奇》首席艺术顾问;全国首届钟馗画大赛组委会、评委会常务副主任。《大美宿州》百米国画长卷创作总主持;安徽电视台50集《宿州书画》栏目总策划。
陈光林艺术馆网
彰笔墨精神扬浩然正气
——陈光林“我以我心画钟馗”赏读
钟馗是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正压邪、扬善除恶的精神寄托,他的形象已成为正义的象征,深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此,从古至今以钟馗作为画面主体的作品不计其数,历代都有大师巨匠涉猎。远有吴道子、石恪、梁楷、陈老莲、高其佩、黄慎、任伯年、吴昌硕,近有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李可染等,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不朽之作,幅幅都以精湛的笔墨、生动的形象彰显了伸张正义的浩然之气。
陈光林是当代画钟馗的代表人物,一直以钟馗画和钟馗文化的研究而驰名中国画坛。多年来,他画了大量的以钟馗为主体的中国画作品,表现出一种旷达豪放、正气激射的情怀以及对笔墨语言驾轻就熟的运用技巧,内蕴着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与社会责任感。他笔下的钟馗浸渍奥妙的写意性语言,笔墨神采飞扬,造型有声有色,威武处,叱咤风雷,魑魅魍魉俯首贴耳;动情时,情丝万缕,抚卷如喁喁私语,亲和温良。这些正气凛然、威风凛凛的钟馗形象,饱蘸了画家爱憎分明的感情,构成了陈光林作品最动人的风景。
陈光林是源远流长的钟馗画的继承者、传播者、光大者,不仅于画,他还对钟馗艺术的历史文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钟馗画艺术略考》等多篇论著,并组织举办全国性的钟馗画大赛,斥巨资拍摄钟馗电视剧,出版钟馗画集、研究文集,同时成立北京炎黄钟馗画院,应邀到国内外讲学办展。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以“立于前人之外”的视觉形象,以理论上的精研与深化、倡导者的眼光和思维,接续和弘扬一个久长的民族文化传统,让钟馗艺术在严肃而沉重的历史和自由而开放的时代之间,显示其特殊的艺术魅力。他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固守着传统文化的精神,不为当代艺术潮流的风云变幻所动,致力于把钟馗画推向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领域,传扬着钟馗艺术的时代意义。因此,陈光林的艺术踪旅,正体现了作为当代画家在文化视角上的独特性,即从传统角度切入这一古老题材,崇尚传统却不失现代感,以传统见长却不乏创造,重传统学养又不失现代人胸襟。
欲论陈光林的钟馗画,恐怕离不开他的出生地——安徽灵璧。在很大程度上,是这块土地的厚重文化积淀和悠久的画钟馗传统,引发了他开钟馗画一代新风的愿望和光大钟馗画的志向。据史载,钟馗画以安徽灵壁为发源地,也最为昌盛。清人金植在他的《不下带编》中有文为证:“钟馗乃灵壁人,至今后裔在焉,多以丹砂绘其祖像,贷以资食,上有具篆者,尤灵应也。”清人齐周华也在《名人藏画副本·钟馗像赞》中进一步阐明:“钟馗由(吴)道子画能通神也,无如天下传写,渐失其真,唯灵壁所画,往往不脱道子原格,故世群推之。”
千余年来有“画圣”之誉的唐人吴道子,开钟馗画之先河,被民间画工尊之为“祖师”。清代著名画家高其佩承接了他的衣钵,以指画钟馗享有盛名。因他曾任宿州知府,仅管辖灵璧一县,无形中对钟馗画在灵璧的兴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世群推之,方兴未艾。与钟馗同乡的陈光林,深受这一特殊环境的熏染,自幼就喜爱和崇拜这位疾恶如仇、驱邪镇鬼之神。当他决定以绘画作为自己积极人生的航标之时,正是受到历代大师画钟馗的感召,也敏感于生存社会的需要,更是出于一种本性的驱使,使他毅然地点燃钟馗画的灯烛,用以照彻自己,也照彻周围的人群。陈光林的钟馗画属于水墨写意一路。他的特点是重视以线为主的造型手段的书写性,“写”的意味强烈、率意,在兼具时代活力与民族特色的语境中,形成自由书写和自由抒发情感的表现性画风。无论是勾勒、没骨、泼墨的参酌运用,还是细线、粗笔、点厾的交相进行,他的笔墨随意、放松、灵动,明显地表现出对水墨写意本体追求的热情。他的用线变化多端,运墨相机而行,略施色彩辅之,其结果产生越来越丰富的笔墨样式,且神形兼备,气宇轩昂,既蕴剑拔弩张之势,也溢高超淡雅之气,熔铸了他对钟馗之神的深切理解和感悟。
细读他的钟馗画卷,一笔笔彰显的是传统笔墨精神,一幅幅弘扬的是正义之气。显然,陈光林的水墨写意钟馗是以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为倚重,是以古代前贤吴道子的格法和审美趣味为支撑,加以顿挫、方折、粗细的变化,融入了较强的现代意识,充溢着今人的情感和理性。尤其是对于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整一性的强调,使画面传递出一股浓郁而纯正的文化气息。由此,陈光林的钟馗画不仅文化意味深厚,且具有美感的丰富性和多样综合性,更是一种精神的守护。陈光林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的艺术才情、笔墨功力以及他把握人物内在气质特征的能力,在钟馗的作品中尽显无遗。他注重笔情墨韵,更注重人物的神态把握,虽不以造型严谨为目的,也并非无序的放肆,而是在章法的匠心独运中纵横挥洒,恣意而为,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奏出了笔墨的雄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不仅使他画中的点线、墨色笔力劲健,笔性鲜活,笔意苍浑,更因融入了书法用笔的灵感,使他的整个作品提升了文化品位和书卷气,一同显示着艺术魅力和文化精神。
众所周知,陈光林以人物画名世,其实他还是一位出色的花鸟画家。或许因为他的人物画名声日隆,遮蔽了他在花鸟画方面的才情。如他的大写意花鸟画《荷塘清风》《紫气东来》《瑶池佳果》《东篱菊韵》等作品,有的承继吴昌硕“以气胜”的画风,有的延续齐白石“以情胜”之格调,有的吸纳潘天寿“以理胜”之奇绝,都能在平实中见苍厚、松秀中见洒脱,清醇雅正而气韵生动。正如明代屠隆在《画笺》中所云:“意趣具于笔先,故画神是庄重严律,不求工巧而自得妙处。”陈光林的花鸟画已得写意花鸟之三味,恣情纵横,放笔得意,多呈朴茂浑厚之面貌,摆脱了通常花鸟画的媚俗与浅薄,那种恍若天成的大气磅礴、清新自然的格调弥漫于笔墨之间,沁人心脾,醒人耳目。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的高度发展和人们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中国画家常说“走向世界”,已由盲目的追随西方潮流变为在国际语境中自主地确立有益于交流互动的位置与身份。陈光林近些年外出办展交流的机会也较多,思考中西艺术文化各自的优势也较多。他认为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就必须在充分认识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和未来取向的前提下,以“文化自觉”的高度,把握民族绘画的积极价值和变中有不变的民族绘画资源,寻求有益于同西方对话又不失中国特点的语言方式,使中国画及其内涵的人文精神为更多的西方同行和民众所接受,用比古代更为辉煌的成就走向世界。他自己正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勇猛精进。我祝愿他在这条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者/贾德江 著名出版人、美术评论家、画家

无上清凉在心头
徐若鸿作品欣赏

向上滑动阅览
徐若鸿简介:
1957年出生于安徽淮南,祖籍山东枣庄。结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高研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安徽省文联国画创作院副院长,安徽省书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1989年 《清气充溢》获安徽省美术作品展铜奖;
·1992年 《爱莲图》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50周年“五月风”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奖;
·1992年 《夏之梦》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作品展”;
·1994年 《盛夏情》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安徽省美术作品展银奖;
·1994年 《沐雨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并获优秀奖;
·1997年 《清莲图》入选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世界华人书画展;
·1998年 《圣境》参加纪念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展,并被北京大学收藏;
·1999年 《清莲图·系列之一》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安徽省美术作品展银奖;
·1999年 《清莲图·系列之二》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并获优秀奖;
·2000年 《忆江南》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展,并获优秀奖;
·2003年 《玉立苍波·清华高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03年全国中国画展;
·2004年 《清凉世界》入选文化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并获安徽省“新世纪首届美术大展”铜奖;
·2007年 《清华高洁》获安徽省第二届美术大展铜奖;
·2008年 《雅园清幽》获安徽省“迎奥运·美术书法优秀作品展”银奖(最高奖);
·2009年 《清华祥和图》获安徽省第三届美术大展铜奖,《秋江晴艳》获安徽省第九届艺术节美术作品展银奖;
·2010年 《冰清玉洁》、《晴秋》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写意精神”学术提名展。
·2000年以来,积极参加省文化厅及书画院开展的各项工作,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学术活动及学术提名展,作品被多家全国性专业核心报刊推介宣传,并被许多专业单位及机构收藏。先后为安徽省委、省政府、省委党校、稻香楼宾馆等部门的会议厅、接待大厅创作大幅作品。出版有《徐若鸿画集》、《徐若鸿清花·水墨系列作品选》等。

弘扬传统文化精粹为己任
砥砺前行书写新时代风貌
吴雪书法作品欣赏

向上滑动阅览
吴雪,安徽蒙城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展并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西安碑林等机构收藏。2008年荣宝斋出版《吴雪书法作品集》,同年9月在甘肃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览。2011年1月在滁州举办“吴雪书欧阳修滁州诗文作品展览”,2011年12月在安徽省博物馆举办“翰墨情怀——吴雪书法作品展”,2013年6月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行“春天 ——吴雪书法作品展”,作品参加中法建交50周年“2013年卢浮宫中国书画艺术邀请展”。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梦——吴雪书法长卷》。《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书画报》等专题报道其艺术成果。
传统艺术与时代情怀相结合
众所周知,安徽是中国书法精神的凝聚之地,作为文房四宝之乡,浓郁的书法文化气息培育了无数杰出的书法俊才。书法史上的邓石如和梁巘的出现为当代安徽书法的理论和创作的两翼腾飞埋下了伏笔,而当今安徽书坛以其“创新、探索、发展”不可阻挡的进取之势,给全国书法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雪就是其中的领军人物和书坛中坚。身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他,一直秉持这样的信念,践行着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粹的己任,砥砺前行。
在安徽书坛,吴雪绝对是一位让人瞩目的书法家。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高层次书展和入编多部高档次书法作品集及辞书、年鉴等,还被多家博物馆、艺术馆、高等院校收藏。人们评价他的书作有一股空灵的意蕴,一袭超逸的宁静,一种纯粹的美意。他谦逊、温文儒雅,他重视书艺,更重视人品。吴雪的书法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达到了雄浑与典雅的统一,刚柔相济,美而不俗,秀而不媚,深受人们喜爱。
志愿服务进万家 书法艺术为人民
自从2019年1月4日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吴雪当选安徽省书法家协会新一届主席以来,安徽书坛面貌焕然一新,生机勃勃,各项活动开展有声有色,书写时代风貌,反映人民心声,服务社会大众,受到艺术界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了解吴雪的人,都一致公认他为人谦逊儒雅,书法刚柔相济、美而不俗,培养新人,用心尽力,文化惠民,身体力行。这个定论,堪称精到。
艺术为人民!在吴雪心中,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想法,而是伴随着他多年的书写理念。开展到人民中去,让书法志愿服务进校园、社区,更走近千家万户。“当代艺术家应该关注时代,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与社会同步,为社会和人民书写盛世华章!”
书法的根本是文化,只有自己具有诗人的气质、诗人的情怀、诗人的境界,才能够发现和感受诗的意境,才能够书写出具有诗意的作品。吴雪认为,通过主题创作来抒发时代情怀,是非常好的创作形式和体验,书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受教育的过程,更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书写时代 书写文明 书写崇高理想
书法之美,美在神采,美在韵律,美在节奏,美在线条,更美在书法家独特的人格襟怀与精神魅力。
而吴雪的书法胜在气韵。“气在笔先”,才能在这股气韵之上运筹帷幄,掌握好笔下的节奏。作为一位专业的书法家,吴雪具备坚实的书法功底和丰富的书法创作经验积累。他幼酷爱笔翰,初习唐楷,后研汉碑,继而专攻行草。以帖为师,师古不泥,力求自身修养与笔墨的内在统一。加之胸藏哲学功底,吴雪的作品不论大小,不论长短,不论书体,都给人以神清气爽、一气贯之的感觉。他能巧妙地把看似很矛盾的字有机地统一在他的作品当中,使之和谐相处,顾盼自如。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缘故吧。
“在书写时代的过程中,提升艺术家的人生境界,从而使艺术与时代、艺术与人生、艺术与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让艺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艺术技巧、艺术境界、艺术的感染力!”
对于吴雪而言,书法不是简单的笔墨技巧的精彩呈现,而是需要书法家对文化的积累和艺术的感悟。而吴雪就是这样的书法家,他以诗意的书写,舞蹈的节奏,雕塑的线条,国学的积淀,表达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眷恋,表达出不忘初心,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执着,表达出对书法韵律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谷崇旺 沈运/文 庄道龙/摄

辞旧岁负重前行
迎新春国运恒昌
王衍平国画作品欣赏

向上滑动阅览
新安画派的代表画家王衍平,字衍子、万和门主人,斋号十砚精舍。安徽省合肥市人,祖籍山西太原。中国著名山水画家、收藏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合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巢湖市艺术馆馆长,上海市观赏石协会副会长。
出生于收藏世家,王衍平爱石爱自然,视树木花草为。他有着独特的鉴赏能力,广收博藏,尤爱藏石,多次在全国大型石展中获奖。文联,是王衍平热爱且奉献多年青春的“家”,自他开办企业、商业,无不与文化关联,其所得利润又毫不保留用于发展文化事业,让文化之树挂满经济之果。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位于经开区石笋路一间复式的楼房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灵璧奇石。这里是王衍平其中一处创作空间,展出的灵璧作品有的玲珑剔透,有的朴实古拙,有的瘦劲奇崛,有的丰润厚重,真可谓神、奇、古、怪......
“赏石的价值大多都是根据收藏者的高度来决定,”王衍平说,石头它本身是个很冰冷的东西,而艺术家的使命是要赋予它的生命。唯拥有独特的鉴赏能力,寻找到与其灵魂契合的底座为依托,使之合二为一,即使是再冰冷的灵璧石,也能让这精美的石头唱出歌来。
人如其名,在藏石爱好者王衍平看来,给每座收藏的灵璧石起名字更是马虎不得。随即,他手指着一处灵璧石谈到,起初他只是觉得这石头好看,但一直没有头绪,某天他突发奇想,把整个石头倒过来一看,觉得特别像夏商时期青铜鼎的“脚”,于是立马安排了合适的底座,并取名为《夏商遗存》。
说到给作品起名字,王衍平又想起一件趣事。“之前我从别人那里收藏来一只像鞋子形状的石头,原本这石头叫《脚踏实地》,拿到手后我仔细琢磨,想来想去,改成了《天下无双》,可以说,有时候好名字的点缀也可以让石头再一次脱胎换骨。再到后来,我拿着它去上海参展,不少人都为之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庐江奇石馆和巢湖艺术馆两大私人藏馆,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在全国范围内都不多见。尤其是坐落在巢湖市中心的巢湖艺术馆,占地几十亩。这两大藏馆中,有不少是王衍平父亲与祖父传下来的收藏品。
艺术是“讲究”的,它不可复制
“艺术是十分严谨的,它具有不可复制性。”在王衍平看来,艺术品不是随随便便创造出来的。就像维纳斯,正是这种残缺美才凸显其与众不同、不可替代。“不仅如此,这个艺术品还要有难度,就好比每一幅绘画作品中的任何一笔都很关键,一旦某一笔的重心点出错,都可能会毁于一旦。”
由于从小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王衍平很早就对于艺术有着独特的见解。加之早年研学于中国美术学院,受过正统的笔墨锤炼,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全面的画家,虽说他长期致力于山水画,但与此同时他又对人物画、花鸟画有很深的造诣。
在他笔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竹一叶、一鸟一花和每个人物的动作表情都是如此的生动逼真,呼之欲出,特别是他的题画,佳句频出,或警醒、或诙谐、或直白,字字句句有感而发,真实,不做作。
而这样的创作实力,必然离不开艺术家的实力。在交谈中,王衍平认为,一个好的艺术家一定具备这两点,一是可以画巨幅作品,正所谓心有多大,画幅就有多大;二是“我画我心”。而第二点的境界尤为重要。他表示,艺术家在创作中能获得极大的乐趣,源于伟大艺术作品的底蕴。对于现在的王衍平来说,如今的自己只想纯粹的创作,不想抛头露面、不在意头衔,就是为了找到“自己”。
正所谓,有趣的人才能创作出有趣的作品。王衍平全心投入创作的源源动力正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专注,也唯有兴趣的支撑与推动,才能在创作过程中得到身心愉悦,才有可能产生深富内涵艺术佳作。
千锤百炼再攀高峰
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值得一提的是,王衍平的画风具有古法用笔,作品有古人的遗风。他的笔墨从传统中来,又融入了时代精神,彰显着独特个性。正是由于王衍平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对人与物的留意与关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博爱与歌颂都饱含在每一次的创作之中,让每一位观赏者都能用作品交流,用心体会感知。
在王衍平看来,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安徽的艺术收藏市场收到了不小的冲击,过去一年,艺术界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但另一方面,也让不少艺术家们有更多时间来思考创造出更好的作品。相信在心智与画功双双锤炼下,艺术沉沦后的新天地会再次破茧化蝶,迎来高峰,牛年一定会是一番新气象!
谷崇旺 沈运/文 庄道龙/摄

王亚洲书法作品欣赏

向上滑动阅览
书法家简介:
王亚洲,1965年生,安徽肥东人,字臻一,号雅舟,别署竹音阁主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第六届、第七届理事,第六届中国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评委库成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第六次全国书代会代表,第九次全国文代会代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高研班导师,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工作室导师,安徽省书协第四届副主席兼秘书长、第五届副主席,安徽省青年书协第三届主席、第四届名誉主席。
作品多次荣获中国书协主办全国大展全国奖、金奖、一等奖,数次入展和特邀参加中国书协、中央美院、西泠印社、中国国家画院等主办全国大展,世博会安徽馆馆名篆刻者,多次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法大展评委。策划并主编《中国书法出版工程——中国书坛名家手卷系列丛书》(12函120册),荣获中国书法兰亭编辑出版奖。作品入编《中南海收藏书画作品集》、《共和国书法大系(书法卷)》、《共和国书法大系(篆刻卷)》等多部大型典籍。
获安徽省政府文艺奖、安徽省文化领域首届拔尖人才、安徽省直机关精神文明十佳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12-2025 肥城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3001042号-1鲁公网安备 37098302001085号
Top
81620538
81620538
已为您复制好微信号,点击进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