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展现中国底气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随着熟悉又动人的旋律响起,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引爆了新一轮的观影热潮。影迷小张在今年国庆假期第一天就走进了电影院,“五个故事让人又是笑又是感动。为这样优秀的主旋律电影点赞。”他激动地说。
8天,39.52亿元。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国庆档依然交上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而去年国庆档,更是以超50亿元的票房成绩创下了中国影史同期票房新高。
中国电影崛起,只是近年来文艺事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自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各领域文艺精品层出不穷、百花齐放,不仅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看成绩:不忘初心,从“高原”迈向“高峰”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扎根人民、踊跃创作,推出一批批优秀作品。一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壮丽画卷,正在新时代徐徐展开。
这6年,电影作品屡出“爆款”。《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以小人物故事折射出国家蓬勃发展的历程;《流浪地球》填补中国“硬科幻”电影类型空白,推动电影工业化水平的进步……这些佳作在不断刷新票房记录的同时,见证了中国电影人的不懈进取。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海报。
大银幕佳作不断,小荧屏也精彩连连:在8月刚揭晓的“白玉兰”奖中,《安家》《长安十二时辰》等优秀剧集同台竞技;《雾山五行》《大禹治水》等动画获得各年龄层观众青睐;《希望的田野》《航拍中国》等纪录片引发观看热潮……各具特色的影视作品,让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这6年,文学作品“量”与“质”均创新高。目前,我国每年推出新书超过40万种、童书4万多种、网络文学作品700多万部,文化产品规模居世界前列;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刘慈欣《三体》获雨果奖……正是因为不忘初心,扎根泥土,讲述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中国文学迈出了勇攀“高峰”的重要一步。
这6年,戏曲、话剧、舞剧等演出持续繁荣。“十三五”期间,国有文艺院团围绕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疫情等创排了4000余部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全国年演出场次从230万场增长至296万场。公益演出进乡村、访边区、走基层,让文化成果惠及更多人。
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一级演员奚美娟曾获得金鸡奖、飞天奖等多个奖项,她表示,“内容为王,我们一切工作最终都落在作品上。我们更要用专业的精神和态度去塑造好每一个角色,拿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奉献给时代、奉献给人民。”
从“高原”迈向“高峰”,文艺工作者凝心聚力,通过创作优秀的作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丰厚滋养,为文化自信添砖加瓦。
有底气:为时代发声,与人民共情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令人记忆犹新。
近年来,现实主义创作蔚然成风,精益求精的力作不断涌现。
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华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等献礼新中国华诞的作品问世,带着读者感悟70年沧桑巨变;梁晓声《人世间》、陈彦《主角》等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浸透着对时代的关照和对人民的关切,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网络文学也逐步摆脱“炼丹修仙”“霸道总裁”的套路,注入更多现实主义能量,承担时代责任。
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用画笔定格感动、用歌声鼓舞人心、用诗歌凝聚温暖,一大批抗疫题材文艺作品直抵人心,唱响了众志成城的最强音。
“作家要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给人们带来力量。”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表示,作家必须站在时代前沿,面向生活,“在疫情面前,医疗工作者、人民解放军、基层工作人员辛勤付出,我们应该反映他们的奉献精神和人性的美好。”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