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战胜情感!拜仁重回欧洲之巅有个27年盈利神话
文|刘梦龙
万众期待的欧冠决战,最终以德甲班霸拜仁慕尼黑1-0小胜法甲霸主巴黎圣日耳曼,夺得队史上第6座欧冠冠军而告终。拜仁时隔7年重返欧洲之巅,也收获了进入21世纪后的第三座欧冠奖杯。
本场比赛之前,根据德转市场球员现行身价,拜仁与大巴黎之战被媒体大肆炒作为价值17亿欧元的巅峰对决。虽然拜仁全队9.28亿欧元的总身价甚至略高出拥有当今世界足坛身价一哥姆巴佩(1.8亿欧元)的大巴黎8.01亿欧元一筹。但拜仁一直来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在转会市场上的谨慎投入和俱乐部稳扎稳打的经营策略。这与以大巴黎为代表所刮起的金元足球风暴,形成了极大反差。
现役足坛身价第一人姆巴佩与大耳朵杯擦肩而过
在笔者看来,两家俱乐部的运营模式和经营理念虽然差别极大,但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在客观现实条件下,拜仁的经营模式更加值得借鉴和学习。而大巴黎的烧钱模式存在其特殊性,且终有一日或将回归理性。
德甲“50+1”政策抵御外资侵袭,拜仁连续27年盈利傲视欧洲
首先,拜仁身处的德甲联赛,被外界公认为欧洲五大联赛中财务状况最为健康的联赛。以刚刚过去的2019年为例,德甲各俱乐部的总收益之和高达40亿欧元,已连续15年实现持续增长。
即便在今年年初受到新冠疫情侵袭,德甲联赛也是五大联赛相继停摆后最早复赛的联赛,力求将损失降到最低。而由于有德甲“50+1”政策的存在,使得金元足球之风刮遍欧罗巴大陆之际,却很难染指德甲这片净土。
关于德甲的“50+1”政策,简言之则是设立于1998年,为了避免足球俱乐部落入投资者之手而出台的举措。“50+1”政策意味着投资人可以握有超过俱乐部一半的股份,但拿不到超过一半的表决权,足球俱乐部所属本身的俱乐部必须拥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表决权。
霍芬海姆主席霍普因“50+1”政策成为德甲球迷攻击目标
以最极端俱乐部耶拿举例,该俱乐部仅控股5%,但却手握50.02%的表决权。而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其75%的股份属于拜仁慕尼黑俱乐部,另外25%股份则由阿迪达斯、奥迪和安联三家赞助商均分,三家分别占股8.33%。表决权比例和股份比例相一致。
当德甲联盟从2014年12月推出跳出“50+1”的特别条款后,至今仅有勒沃库森、沃尔夫斯堡、霍芬海姆三家俱乐部成功跳出。而本赛季同样成功杀入欧冠四强的莱比锡RB,由于暂时并不符合“过去超过20年不间断投入俱乐部且发挥显著作用的要求”,只得阴奉阳为地继续遵守“50+1”政策。
“50+1”条款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保了德甲俱乐部架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但另一方面也客观上导致德甲球队在欧战层面与其他国家,特别是由外资注入的球队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
根据拜仁慕尼黑中国媒体主管张力向体育大生意介绍,作为过去30年时间欧洲唯一一家依靠自给自足收入大于支出的豪门,拜仁仍将会继续坚持“50+1”政策。但包括海纳、鲁梅尼格在内的拜仁高层曾多次为其他俱乐部发声,应允许俱乐部自主选择其经营模式。
来自德勤于今年年初发布的2019年世界足球俱乐部营收榜单显示,拜仁以6.6亿欧元高居榜单第四位,仅落后于巴萨、皇马、曼联三大豪门。放眼整个国际足坛,拜仁连续盈利27年的纪录实属难能可贵。在曼联缺席2019/20赛季欧冠的前提下,拜仁更是有望在新的榜单中首次跻身三甲之列。
其次,拜仁管理团队的稳定也是其得以在近20年时间内三次屹立于欧洲之巅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在乌利·赫内斯从1979年至2013年掌管拜仁的34年时间里,无数俱乐部因经营冒进或遭遇经济危机而倒下,但拜仁始终屹立不倒而且越做越大。即便在赫内斯因税务问题离任拜仁监事会主席后,海纳、鲁梅尼格等人依旧延续了拜仁稳扎稳打的经营策略。
拜仁功勋主席乌利·赫内斯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