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并非简单的婚外情,其中竟牵扯到死亡起源
嫦娥奔月并非简单的婚外情,其中竟牵扯到死亡起源
2017-10-03 17:21来源:趣历史网
原标题:嫦娥奔月并非简单的婚外情,其中竟牵扯到死亡起源
马上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了。中秋节有两大必备项目,一个是吃月饼,另一个就是赏月。在举头望明月之时,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独居月宫的美丽俏佳人——嫦娥。
嫦娥奔月的神话家喻户晓。然而,我们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了解这个故事。一个基本问题是:你真的知道这个神话究竟在讲什么吗?
1.三个故事版本
关于嫦娥奔月 ,流传的版本很多,常见的有三种:
其一,羿和嫦娥是夫妻。羿向西王母求到了不死之药,但没有立刻服用。一天,羿的徒弟逢蒙趁师傅外出时,跑到羿的家里,想抢走不死药。
嫦娥被逼无奈,情急之下只得自己吞下不死药。下一刻,她便成了仙,身体不由自主向上飘去,一直飞到了月亮中。就这样,从前恩爱的夫妻自此天人永隔。
其二,羿和嫦娥是夫妻。羿向西王母求到了不死之药,但没有立刻服用。一天,趁羿外出时,成仙心切的嫦娥偷偷地把羿藏起来的不死药拿出来,一个人吞了下去。
下一刻,嫦娥成了仙人,随即飞往了月亮之上。然而,悲催的事情发生了,抵达月亮上后,嫦娥突然发现自己身体开始发生变化,最后竟然成了一只死丑死丑的癞蛤蟆。
其三,羿和嫦娥是夫妻。羿向西王母求到了不死之药,但没有服用。羿这个人风流倜傥,到处沾花惹草。一天,他遇到了河伯的妻子洛神,一时惊为天人。而洛神也对羿一见钟情。两个人于是勾搭起来。
河伯得知后,非常恼火,化生龙身与羿搏斗。岂料,被羿一箭射瞎了眼睛,只得灰溜溜地逃跑了。羿与洛神鬼混的消息也传到了嫦娥的耳中,她伤心、难过极了,绝望之下的嫦娥一心只想逃离这个家庭。
这时,她想到了那颗不死药,于是便把它吞了下去。下一刻,嫦娥成了仙人,身体飞到了月亮之中,当了月神。
这三个不同的版本,故事的主题各不相同。第一个讲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第二个讲的是妻子背叛丈夫后遭惩罚 ,第三个讲的则是丈夫背叛妻子后妻子勇敢弃夫 。
展开全文
为什么嫦娥奔月会有这么多的版本?究竟哪一个才是嫡系部队?嫦娥奔月真正想要表达的主题又是什么呢?
2.层累的神话
对于中国上古历史,史学大家顾颉刚先生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古史是层累地造成。
在他看来,中国的上古历史是被后人一层一层地不断创造的,时代越往后,古史的上限就越早。
比如,诗经中只提到过大禹,商人和周人的祖先,而到了论语中,就有了尧舜。到了战国,才有五帝之说。
邹衍之后,黄帝成了华夏共祖。而比黄帝更早的伏羲神农,要到汉代才流行起来。至于盘古开天辟地,是魏晋才有的记载。
这种层累说不仅适用于上古史,对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同样适用。也就是说,神话传说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
这种变化有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一是空间维度。经过这两个维度的加工、创造,形成了不同版本 。
正因为层累说的原因,嫦娥奔月才会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不过,在众多不同版本的神话故事中,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母本存在。
因此,想要了解嫦娥奔月神话的真正内涵,我们首先返回到最初 文本。那么,最初的神话长啥样呢?
3.较早的文本
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是现存最早记录嫦娥奔月神话的文本。相关的记载如下: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姮娥,或者恒娥,就是嫦娥。因为汉文帝叫刘恒,为了避讳,后来改称为嫦娥。简单翻译下上述内容便是:
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了不死之药,但却被嫦娥给偷吃了,她随后飞到了月亮之上。羿为此惆怅若失,惋惜再也无法得到长生药。
值得注意的是,后人常常会误解“怅然有丧,无以续之”这句话,以为讲的是嫦娥后悔偷吃了不死药。所以才有了李商隐的那两句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对于《淮南子》里的嫦娥奔月神话,东汉高诱如此注解道:
“嫦娥,羿的妻子。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不死药,但还没服用,便被嫦娥偷吃了。嫦娥因此成仙,奔往月亮之中,成为月神。”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