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0方印度教石刻 见证泉州金奈友好渊源
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会晤时提出,支持泉州市和金奈城建立友好城市关系。记者寻访得知,泉州是中国唯一留有印度寺庙遗存的城市——
近300方印度教石刻 见证泉州金奈友好渊源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有73尊狮身人面像青石浮雕。
海交馆展出的1934年在南校场附近发现的印度教毗湿奴石雕立像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后门石柱上的印度教雕刻
位于泉州旧汽车站内的番佛寺遗址
海交馆展出的1933年发现的焚香炉
昨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金奈同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会晤时提出,支持中国福建省和泰米尔纳德邦、泉州市和金奈城建立友好省城关系,谱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早在几个世纪之前,泰米尔纳德邦与中国的福建、泉州就开始了贸易文化交流。宋元时期,印度泰米尔商人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开展海上贸易,并将印度教带到这里。泉州成了中国唯一留有印度寺庙遗存的城市,近300方印度教寺庙建筑构件,见证了两国悠久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往,也见证了泉州金奈的友好渊源。印度媒体因此报道,这是此次中印领导人会晤选择金奈的原因。
泉州与金奈有着怎样的渊源?记者昨日寻访泉州的印度教石刻、“番佛寺”遗址等,并请教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以下简称“泉州海交馆”)学者,揭开这些鲜为人知 。□记者 廖培煌 文/图
泉州寺庙留有 精美印度教石刻
刚过去不久的国庆假期,泉州再次迎来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在泉州开元寺,许多人被寺中一些与印度教有关的遗存石刻所吸引。
在开元寺的后回廊中央,有两根雕刻精美、造型别致的十六角形石柱,它们是古印度教石柱,曾被明末泉州名僧木庵称为“石柱牡丹”。石柱的每个圆盘内分别雕刻有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图案,配以中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及花草图案。这些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有关,涉及毗湿奴骑坐金翅鸟、象鳄争斗、阎摩那河七女出浴、十臂人狮掰开裂凶魔身体等印度教经典传说故事。
在大雄宝殿前的月台须弥座束腰处,有73尊印度教的狮身人面像青石浮雕,这在全国的寺庙里也颇为罕见。这些狮身人面像形状各异,有的毛发蓬松,四足立地;有的头盘三层螺髻双耳垂肩,右脚持莲花;有的人狮项挂璎珞,手持莲花状器物……
在泉州天后宫,也立着两根印度教石柱。这两根同样是十六角形石柱,与泉州开元寺的雕刻有所不同的是,上面的雕刻为主是一些花朵纹饰。
位于县后路的白耇庙焚纸炉上曾砌有两方印度教石雕,一为白象和蜘蛛斗争的神话故事,一为婆罗门甘地沙代替牧人放牛的神话故事。
泉州海交馆研究员王丽明说,这些石刻以印度教主神和有关神话、传说为题材,结合了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创造了一种表现外来宗教内容的独特风格。它们雕刻精细、内容丰满,有浓厚的异域风采,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元代来泉印度商人曾建“番佛寺”
为何泉州这些重要的寺庙有印度教的石刻?这不得不从元代说起。
根据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艺术史学家里莎·李的说法,“13世纪末,泉州一个说泰米尔语的社群建造了一座寺庙,供奉印度教湿婆神。这座寺庙不再完整,但这座城市仍有300多件雕刻作品,要么陈列在当地的博物馆中,要么重建到这座城市主要的佛教寺庙的墙壁上。”
这座印度教寺庙,被泉州人称为“番佛寺”。“番佛寺”位于泉州市区南校场,也就是现在的旧汽车站一带。
昨日,记者在旧汽车站内看到,1984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的“番佛寺遗址”石碑静静矗立在车站原先的停车屋角落,一株桑树扎根于旁。碑后写着:(番佛寺)宋元年间建,元末毁,残存的石建筑构件陆续出土,现藏于泉州宗教石刻馆,是国内仅存的印度教寺庙遗物,寺旁有池名番佛寺池,今废。
1553年重修的《清源金氏族谱》记载,元代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的花园建有印度教寺庙“番佛寺”。遗存的印度泰米尔文碑也印证,泉州在元代有一座印度教寺庙,就是“番佛寺”。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