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的"盲盒故事"还能讲多久?质量问题频出
当外行听说某物的价格暴涨、创造“神话”的时候,它可能已经“见顶”
出品 | 每日财报
作者 | 郜融莲
似乎是为了标榜自己品牌与“童真”密切相关,“盲盒”玩具公司泡泡玛特选在六一儿童节这天,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是已经融资8轮的泡泡玛特第二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锋。
在过去的几年里,依靠“盲盒”,泡泡玛特不仅扭亏为盈,还实现了利润增长百倍的奇迹,赚钱速度堪比印钞机。
然而,就在泡泡玛特加速狂奔的同时,盲盒所带来的新奇感也在部分爱好者之间逐渐消退,不少盲盒玩家开始“退坑”。泡泡玛特自身也因“产品质量”、“被控抄袭”等问题频频“翻车”。
利润暴增,融资8轮,泡泡玛特应该“并不缺钱”,那么为何急着投入资本市场“怀抱”呢?在爱好者开始“退坑”的背景下,其盲盒故事还能讲多久?
从亏损到盈利,已完成8轮融资
尽管现在的泡泡玛特看起来是“金光闪闪”,有各种光环加身,但就在几年前泡泡玛特还在为盈利发愁。
《每日财报》注意到,泡泡玛特成立于2010年,成立之初只是一家类似于名创优品的店铺,卖掉东西也是各种创意小百货,虽然说什么都卖一点,但的确也啥都卖不好。
2017年之前,泡泡玛特曾经连亏三年。2014年、2015年、2016年,泡泡玛特营收分别为1703万元、4538万元和8812万元;净利润分别为-277.29万元、-1598万元和-3003万元。
神奇的是,2017年,泡泡玛特在新三板上市,业绩一改往日颓势,扭亏为盈。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泡泡玛特实现营收1.58亿元、5.14亿元和16.83亿元,后两年增幅为225.32%和227.43%,净利润分别达到156万元、9952万元和4.51亿元,2018年和2019年的同比增幅高达6279.49%和353.16%,毛利率也从2017年的47.60%增长到了64.80%。
2019年4月,泡泡玛特在新三板终止挂牌。《每日财报》发现,从新三板退市后,泡泡玛特便发生了一系列的工商变更,所有企业股东及自然人股东全部退出,由PopMart(HongKong)HoldingLimited出任唯一投资人,王宁仍继续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企业类型也由台港澳与境内合资企业变为台港澳法人独资企业。
现在回头再看,泡泡玛特当时的迷惑性行为,便是为如今的港交所上市而做准备。
二次进军资本市场的泡泡玛特显然准备充足,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为止,泡泡玛特已经拿到了8轮融资。就在今年4月,泡泡玛特刚完成了上市前最后一轮战略融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
讲起“盲盒故事”,成也IP困也IP
如果要问泡泡玛特是如何在一年之内扭亏为盈的,那就要从公司的热门产品“盲盒”说起了。
所谓盲盒,里面通常装的是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或者设计师单独设计出来的玩偶。与一般玩具相比,盲盒最关键的商业模式在于“盲”。就像《阿甘正传》中说过,“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盲盒也一样,没买下并拆开它之前,你永远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款式。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心理情感,就像赌博和游戏一样,往往让人欲罢不能。
同时,盲盒还戳中了人们的“收藏癖”。就像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集卡游戏,为了凑齐108个水浒人物卡,小朋友们天天光顾校门口的小卖部,不知道吃掉了多少袋小浣熊干脆面。
泡泡玛特的招牌IP是一个噘着嘴大眼睛名为Molly的小女孩,Molly为香港艺术家王信明。
2006年以来,王信明基于Molly形象开发了多个定制系列和潮流玩具,但是由于制造成本限制和有限的商业机遇,Molly玩具的销量和经销一直维持在规模较小的水平。
直到2016年,泡泡玛特发现商机,推出了首个“Molly Zodiac”盲盒系列,Molly才打开了市场,成为了国内的“盲盒女王”。招股书显示,目前,泡泡玛特运营的IP共计85个,其中自有IP有12个、独家IP有22个及非独家IP有51个。
但泡泡玛特其他的84个IP加起来,也不如一个Molly受欢迎。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