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女娲补天施工现场小考
李凭箜篌引
[唐]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对于女娲补天施工现场的奇崛想象,最著名的来之唐朝鬼才李贺记录的一场箜篌独奏音乐会。演奏者李凭是与李龟年齐名的大音乐家。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一恍惚,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李贺还原的是音响效果,至于工艺流程,《与马异结交诗》([唐] 卢仝)有更详细的介绍:“女娲本是伏羲妇,恐天怒,捣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补了三日不肯归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鸦……”卢仝不仅是上帝视角,更是装修工视角,女娲补天只是常规修补业务,因此“尔来天地不神圣,日月之光无正定”——就是李贺也自叹弗如吧。
自古文人热衷于对施工现场的各种想象式还原。“女娲罗裙长百尺,搭在湘江作山色。”([唐] 秦韬玉)“女娲石带补天色,波利岩余飞锡痕”(《题盘古山二首》[宋] 曾丰)“怪石堆云矗大空,女娲练出广寒宫”。(《月岩》[宋] 方岳)
用于比喻指代更是数不胜数,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的红楼基石就是女娲补天的下脚料。
无才石头偈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取作奇传。
《无才石头偈》是《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首诗:假借女娲氏补天神话传说,编造了“无才石头” 。
前一句:传说有一块石头因无才补天,被女娲氏遗弃在大荒山青埂峰下,该石头“幻形入世”,最后又回到原处。后一句的“此”,指无才石头上记载的事迹。“身前事”指无才石头被女娲氏遗弃的遭遇;“身后事”指无才石头“枉入红尘”的经历。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凡心日炽,贪恋人间富贵。
一日一僧一道路过,经不住石头哀求,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一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经过大荒山青埂峰下,看见恢复原形的石头上刻的诗及“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觉得有趣,便抄录下来,“意欲问世传奇”;后来由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成《红楼梦》 一书。
相比于《无才石头偈》,《嘲顽石幻相》更直接提出女娲补天 。
嘲顽石幻相
[清] 曹雪芹
女娲炼石已荒唐,
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
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
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
无非公子与红妆。
宝玉去看望宝钗,宝钗想要看他那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因此宝玉就把玉解下来递给宝钗。在这里,曹雪芹假托“后人有诗嘲云”写了此诗。此诗的前两句说的是,宝玉只是个幻象,他实际上是一块顽石。
女娲补天的传说如此悠久,深入人心,她是如何演化而来的?真有其人吗?有墓地吗?补天的施工现场在哪里?补天的五彩石是什么?
女娲补天的相关传说,在上古奇书《淮南子·览冥训》、《列子·汤问》上均有记载。但情节的丰富饱满,无疑佐证了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
秦汉初期,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是两个独立的神话故事,到了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谈天篇》利用“共工怒触不周山”为背景原因,完善情节解释了“女娲炼石补苍天”中缘何天塌地陷、发生灭世灾难的理由,至此,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融合成了一则救世神话。但“补天”的内核没有变。
特洛伊的神话传说因为近世的考古发掘而成为历史,那么,女娲补天,在这浪漫主义的传说背后,是否也有古气候学和古地理学的间接证据呢?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