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河新语》序
序
马红生
手抚带着墨香的《禹河新语》(电子打印稿),浮想联翩:作为一所边远山区农村中心学校,作为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研究院和育灵童国学研究院联合挂牌的“国学经典教育实验教学基地”;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挂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实验校”;全国名校教研联盟和《小学语文教学》出版社联合挂牌的“全国名校联盟示范校”;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挂牌的“新世纪小学数学研究与应用基地校”;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挂牌的“基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语文教学’行动研究”课题实验校;山西省教育厅和山西省教育学会授牌的“中小学+高校创客联盟实验基地”;吕梁市《学会倾听,重构课堂生态》课题实验校。全体教育工作者,改变我们自己能改变的,做我们自己能做到的,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学校的核心素养落实的新途径。
本书所阐述的理念以及教学设计是各学校近十年的课程实验的总结,实践活动能整理成文字,是全体《禹河新语》编订人员三个月的编写、修改、求证、再修改、再编写,交付印刷,乃成今天的一个小册子。
编写教师所在张家堡小学、河堤小学、南垣村寨小学、郝家庄小学,位于栗家庄乡西部山区。境内禹门河横贯东西,境旁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石盘山风景区,有15个自然村。河堤村的丝绸古道,是中国古丝绸之路的一个入口;南垣村寨是闻名中外的汾酒发源地,也是马烽、西戎所著《吕梁英雄传》的英雄故里;张家堡村的福昌寺是四乡八村老百姓纳福祈祥之地,润植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成为汾阳市乃至周围县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场所;几代人口口相传的“麻衣仙姑洞”就座落在郝家庄村,还有一棵不知道多少岁的老槐,讲述着绵延不断的人文传承。
其中,张家堡小学是山西省德育基地,与河堤学校同属吕梁市“双百”示范校,南垣村寨小学和郝家庄小学作为小规模教学点,近年来借力公益,开展课外阅读、研学、艺术等教育活动,走出了一条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各学校承担着义务教育的基础工程,在课程改革由“双基”向“三维”到“核心素养”的转变过程中,站在儿童的立场,回归教育的本质,开展课程改革,构建儿童站在正中央的教育生态,尝试开展整合多门课程的项目式学习,其方法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掌握整个过程及每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在这个项目当中,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经过实践验证的活动项目,也是非常适合农村学校的教育形式。
基于此,我们编订了这本小册子,希望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供一个有益的工具,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脚手架。
夜不能寐,心潮澎湃,奋笔疾书《禹河新语赋》,是为序。
在此,鸣谢为本书编订辛勤付出的老师、校长以及社会贤达!
因为时间仓促,实践活动仍在实验阶段,所以会有瑕疵,敬请提出,待再版修正。
《禹河新语》赋
《禹河新语》之禹河,禹门河也;“新语”用自《世说新语》之“新语”,承文化之传统,寄教育之创新,愿人才之辈出。
禹门河水①,河源有三,黄璋前庄,任家山谷,东出田村,入三汇河。旁立石盘②,德蕴深藏,山村侧卧,地灵人杰。
古槐千年,旗猎猎乎诗之绝咏;核桃争奇,技纯纯乎四海五洲。集贤有宝,汾酒故里绽异彩;吕梁英雄,救民水火叱风云;丝绸古道,漫漫长途史悠悠;麻衣仙姑,亘古神话托善举;福昌宝寺,华夏文明儒道释。青山绿水之脱颖,名震宇寰而勤力耕耘;战天斗地之风骨,传承发展从未忘初心。
悠哉,《禹河新语》!张家堡校,河堤学校,郝家庄校,南垣村寨,承先祖之血统,蒙太岳之气象。禹水泱泱,孕千载之人文;山花脉脉,育百代之巨匠。教育明珠,彰王者之风范;学生寄宿,赐苍生之福飨;德育基地,省厅殊荣;“双百”示范,吕梁有赞;课外阅读,如火如荼;借力公益,规模首屈。
壮哉,《禹河新语》!四校先生,品太行三晋之厚醇;各村贤达,读黄土高原之豪放。己亥辛未,会斗室,酿逸闻,撰文为记。芳其名,仰知行合而生为主;美其色,得上善而若其水;水无瑕兮,犹存高远,花有容兮,甘作附比;一部校本书,记录禹河泽披万世;众人耐酷暑,述说新语儿童立场。
阔哉,《禹河新语》!美哉,石盘山秀!综合实践,尤适山村学校;核心素养,落地自然课堂。教室里,溢出家乡佳果;田垄间,装满节气农耕;润植山③,瞻仰伟人精神。君不见,学生活泼,根基牢固,教师引导,剔透玲珑。大自然,学真知,课本与实践而并举;课程整,内容组,和谐与完美而共存。栗言栗行驰骋天下,课程整合如影相随。犹复播种山坡之上下,奠基神州教育之根本;滋润辛苦之绵长,遍地中华英才之缤纷。项目式研究,落于综合实践有主题;情境式学习,假以《禹河新语》而斑斓。综合实践乃核心素养之介体,名副以其实,当之而无愧。嗟夫!
阔哉,《禹河新语》!美哉,石盘山秀!山村教育之奇葩,专心育人之范本。书香八万里,善行千载吟。
禹河潺潺兮,悠悠穹苍。教育之烈烈兮,读书朗朗!
石盘古老兮,汾州激越。新语之爽爽兮,育人煌煌!
【注释】
①禹门河介绍:
禹门河,又名禹导河,位于汾阳市西北丘陵台塬区。河塬东在黄嶂,古有龙泉,东南流;西在任家山,东南行,到石匣村东行;中在前庄,南行到上林舍有泉,折东南行,至张家堡与西源合;再东南到河堤村与东源合;再东南行,于栗家庄乡北田村出谷,后庄到田村以上河长15.3公里,流域面积73.3平方公里。从田村再东行,在汾阳市城北、北关园折向东北与峪道河合流,东南向行,古代汇入文湖,宋明后则漫流,洪水入汾河。乾隆三十二年(1767),汾河改道东徙后则入文峪河。光绪十年(1884)新开西河后,洪水积于雷家堡一带,汛后则入西河。1946年民主政府主持治理三大洼,始成渠,在宣柴堡南通入西河。1969~1970年治河改碱,开渠引流,从北廓村东折向南,穿过汾平公路,于申家堡村北与西来之董寺河合流,以下名为三汇河,向东汇入文峪河。田村至三汇河头,河长11公里。禹门河重建工程将于2013年6月底完工!
②石盘山介绍:
石盘山在汾阳市城西 ,背靠吕梁山,与汾阳市东南方的文峰塔遥遥相望,因最早建有一座关老爷庙而得名。每年的四月初八是老爷山的传统庙会,千百年来香火很旺。据资料记述,后由朱之俊先生捐资主持下修建“玄天上帝庙”。
朱之俊先生是明代天启年间的进士,翰林书秘院侍读,亦即崇祯皇帝的老师。当时,朱进士已因涉嫌宦官魏忠贤案被罢官回归故乡。他虽淡出官场,却钟情于文化,亦想为故乡汾州做些实事。工程于1663年竣工,历时21年,占地94亩,耗资折合今人民币约三千万元之多,是当时华北最大的道教庙宇群。有灵官庙、圣母庙、真武殿、关老爷庙、三清殿、玉皇阁等宏伟建筑,庙宇群全部坐北朝南,依山顶地势而建,建筑设计巧妙讲究。主体建筑其中的七院落,气势磅礴,一院比一院宽敞气派;神殿、神庙、神阁、一座比一座庄严辉煌;神像一尊比一尊威慈兼备,相传有故宫之气,武当山之灵,圆明园之秀。
后经清代不断修建,成为晋北、吕梁、晋中大地上首屈一指的道教圣地。1959年春,却被地方当政者在汾、文、交三县合一时期下令拆毁,木料用于文水刘胡兰陵园,砖石修建了汾阳大礼堂,一座气势辉煌、布局合理的宏伟建筑,从此毁于一旦。
古老宏伟的建筑早已风光不在!只留下一些残破的散落在山顶的石碑、石刻、石条还依稀让我们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也正是这些东西才让我们看到我们的祖先拥有怎样的聪明才智!做为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优秀文化,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应该对这些古老的物件加以保护!
③润植山红色文化基地介绍
润植山位于张家堡村西,2015年建设红色文化基地。设计理念。进入纪念基地首先看到的是一对石狮,石狮相距3.5米,暗寓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接下来是2.1米的通道,寓意1921年建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前行;前行中看到的是一个直径6.6米、高0.85米的鱼池,鱼池由2.7米和0.81米的引道围绕,鱼池寓示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2.7和81寓示1927年8月1日建军;在往前引道和一广场为:8.15米宽,8.15暗指主席去世时的1976年的阴历八月十五,因主席去世时是闰八月十五,闰八月一般很少出现,说明毛主席没有祭日,隐寓毛主席没有死,没有离开他的人民;在往前是49步台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了台阶是10.1米见方的广场(10月1日国庆节);再下来是一直径为8.3米的圆形花池,花池中心为长宽各4.1米、高0.56米的花岗岩底座(天圆地方8341),底座上由高0.56米的汉白玉栏杆围绕,第一个0.56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主席56岁,第二个0.56指56个民族紧紧围绕在毛主席周围;第二个底座高2.8米、长1.976米、宽1.893米(暗示主席一生传奇的与28有关 和28画生、1976去世的年份、1893出生的年份);主席像总高5米,连体汉白玉底座高12.26公分(主席的生日),整个主席像的建筑高度8.36米,指主席83岁时离开人民群众。主席纪念广场和主席像旁所种植白皮松正好71颗,预示党员干部分布于祖国的每个角落。
2019.09.28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