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入分析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明确要求:“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如何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可以把道理讲得更加亲和、更有魅力、更有效果。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故事都是文化传统赓续和价值理念传承的重要载体。讲好故事能滋润心灵,引发思考,鼓舞人心,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引导人们保持理想,坚定信仰,最终让大家在思想和感情上产生双重共鸣,实现感性和理性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是善讲故事的典范,他在不同场合所讲 ,贯穿着中国历史文化之“道”,中国改革发展之“道”,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之“道”,充满着“中国智慧”和“中国风格”,为思政课教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了示范。
一、向历史借智慧,故事中贯穿中外历史文化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历史作为沟通的平台,用文化建立人们之间联系的无形纽带,能够唤起人们的共同记忆而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尤其是能够彰显民族特色、奋斗历程 和代入感强 更容易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古今中外留下许多充满传奇故事的文化典籍,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料中汲取思想营养,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中国经史典籍当中的一些历史典故,并用朴素的大众化的语言呈现出来,让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例如,在《摆脱贫困》中收录的《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司马光“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于物淡然无所好”,“恶衣菲食以终其身”,肯定司马光的这种高尚品质,并强调努力做到“廉不言贫,勤不道苦”,这样我们就能永远植根于群众之中。2014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1708年,清朝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用时10年绘制成的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全览图》,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反而被西方传教士带回去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我国地理的了解要超过中国人”,这就说明“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
成语故事精辟简短但思想内涵深刻,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妙用”成语故事。在《摆脱贫困》中收录的《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一文中,他讲述了闽东这只“弱鸟”如何先飞 。“弱鸟先飞”是对成语“笨鸟先飞”的化用。一字之差,反映出的是积极向上意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闽东这只“弱鸟”化被动为主动,借助其软功夫“飞洋过海”,创造“弱鸟”在诸多领域先飞之奇迹。1990年3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从“插队落户时耳闻目睹”的“滴水穿石”这一自然景观中“领略了不少生命和运动的哲理”。坚硬之石,最终输给柔情之水,“滴水终究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他正是以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带领闽东地区人民努力摆脱贫困。党的十八大后,他又多次号召,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激励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在迈向全面小康的关键节点上,坚定扶贫决心、坚持久久为功,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讲了“霸王别姬” ,以深刻的历史话语提醒党员干部,要从党的生死存亡角度看待作风问题,作风问题解决不好,党的执政基础就不牢固,就会地动山摇,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拥护,人亡政息的悲剧也就在所难免,就会出现“末路悲壮”的“霸王别姬”情景。今年3月,在访问意大利被问到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习近平同志回答:“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里的“我将无我”,是对“至人无己”等具有中国哲学色彩的概念的化用,强调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要有更高的道德境界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