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国:八百壮士不需要神话与谎言来拔高
电影《八佰》预告片里的战斗场景极其激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合事实的。当然,仅凭这点也不能肯定说导演对历史有多么大的误解,毕竟近年国内电影的战争场景包括烟、火等特效,本来大多都是浮夸之极,脱离历史。从当事人的回忆来看,日军对仓库发动过数次进攻,不过规模都不是太大,对仓库的轰击动用的也只是小口径平射炮而非大口径重炮。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杜建国】
电影《八佰》的临近上映与大力宣传,让“四行仓库保卫战”与“八百壮士”成为热点话题。
“四行仓库保卫战”与“八百壮士”的英雄事迹,是中华民族神圣抗战中极为重要的一页,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我们也要注意,长期以来,国民党方面对此役进行了大量片面的与夸大其词的宣传,甚至刻意编造了一些故事来人为拔高。这些片面、夸张与虚假的宣传,一直没有得到有力清理,贻害至今。
清理种种片面、夸张与虚假宣传,恢复四行保卫战的全貌与真相,这是对历史的最大尊重,也是对谢晋元等八百壮士的最大尊重。
一、孤军作战但并非身陷“绝境”
长期以来,舆论都说四行仓库的守卫者是一支深陷绝境的孤军,电影《八佰》导演管虎也称他们是“遭遇绝境”。事实上,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确是孤悬敌后,但是也并没有恶劣到四面被围身陷绝境的地步。
国军之所以选择四行仓库作为在上海最后的坚守阵地,第一,当然是因为四行仓库异常坚固,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易守难攻;第二,更为重要的,恰恰是守卫四行仓库的位置使其可守可退,相对比较安全。
为什么?因为四行仓库紧挨着苏州河,并不太宽阔的苏州河对岸就是租界;仓库一侧就是横跨苏州河的钢筋混凝土桥新垃圾桥,联通仓库与租界。
日寇当时尚不愿与租界内英美诸列强发生纠纷,因此四行战斗期间,他们既没有封锁苏州河,也没有切断新垃圾桥,自然无法对仓库实施严密的全面包围。四天的保卫战期间,守卫仓库的国军通过新垃圾桥与对岸租界的各种联系(包括采访、慰问)一直保持畅通,随时可以通过新垃圾桥退往租界。
由此可见,八百壮士孤军作战身陷“绝境”的说法,至少是有所夸张的。当然,战争中种种不测皆会发生,守卫将士们当时是做了最坏的打算、下了最坚定的决心的。背靠租借可守可退,承认这一点,无损于八百壮士的形象。
二、悲壮而又窝囊的淞沪会战
要想了解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全貌,首先要了解悲壮而又窝囊的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即使按照国军自己公布的数字,伤亡人数也高达三十多万。正规军队伤亡三十多万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我们来做一个对比。
抗美援朝是一场极其惨烈的战争,在物质装备远逊于对手、自然条件又相对恶劣的情况下,志愿军为击退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即便如此,持续三年,志愿军也总共只伤亡了三十多万人。而仅仅持续三个月的淞沪会战,国军死伤人数就达到了三十多万。再加上随后的南京保卫战(光死亡人数就有十万上下),四个月两场保卫战就令国军的死伤人数超过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伤亡。
伤亡如此之惨重,这一方面说明当时中国的参战将士视死如归,刀山火海面前仍一往无前,试图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捍卫民族尊严,来血洗多年遭受日寇侵略欺凌却没能抵抗的耻辱,来扑灭肆无忌惮地欺凌中国人民的日寇的骄横气焰,另一方面则说明国军的统帅与指挥者蒋介石,彻底不称职。
蒋介石是靠伪造日本士官学校假学历得以跻身军界的,又靠暗杀陶成章而获得政治上的第一块基石。虽然我们不能按文凭来判断一个人的军事素养,但淞沪会战便足以证明其难堪抗战领袖的重任。
淞沪会战,蒋介石本意主要就是打给美英等西方列强看的。一开始,蒋介石心存侥幸,企图发动突袭,一举歼灭日寇驻沪部队的几千人,可是,战斗自始至终一直没有周密的计划,乱糟糟一哄而上。
更荒唐的是,前线军队即将发起进攻的时候,蒋介石却又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下令暂停进攻,等调停失败再发重新发起进攻,战机已经丧失,日军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结果,苦战近十日,占有绝对兵力优势的国军竟然歼灭不了几千驻沪日军。直至日军援军从本土赶来登陆增援,淞沪会战已经毫无胜算。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